馬姓的來源

來源:趣味百科館 7.25K

1. 馬姓始祖:趙奢馬姓最早可以追溯到舜帝時期,當時顓頊的後裔伯益因爲幫助大禹治水而獲得嬴姓,而他的後代造父最終被周穆王封於趙城,從而成爲趙姓始祖之一,而一直到戰國時期,趙衰子聯合魏韓兩國將晉國瓜分,最終自己也建立了趙國。而趙國公子趙武靈王的後裔趙奢在趙文王時期立了大功,抵抗住了秦軍的進攻。

於是趙奢最終受到了趙惠文王的賞識,被賞賜了一塊封地於馬服之地,這裏也就是現代河北省邯鄲市,趙奢死後也葬在這裏,他的後代也就以邑爲姓,最初是稱爲“馬服氏”,直到後來才簡化爲“馬姓”。

馬姓的來源

由此趙奢也成爲了最正宗的馬姓始祖。2. 源自西周官職西周時期還有一個專門掌管馬匹徵收和質量的官職,叫做“馬質”,而擔任過“馬質”的官員後代也就以此爲姓了,後來“馬質氏”又被進一步的簡化爲“馬姓”,這也使得馬姓多了一個分支族人。3. 源自漢朝司徒馬矢改姓到了漢朝時期,有一個大司徒叫做馬宮,他的本名原本叫做“馬矢氏”,但是後來馬宮因爲仕學而揚名,所以他便將姓氏簡化後,改爲了單姓“馬”,最終他的後代子孫也就以“馬”爲姓了。4. 源自少數民族改姓與趙姓起源和來歷一樣,馬姓中也有很多少數民族改姓的現象,比如回族、滿族蒙古族等,其中滿族的馬佳氏就簡化爲馬姓,而回族中的“穆”因爲與“馬”同音,所以這類姓氏都漢化爲“馬姓”了,比如穆罕默德氏就成爲了“馬哈麻”,最終簡化爲馬姓。

郡望堂號扶風郡:漢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爲三輔之一。三國時改右扶風爲扶風郡,治所在槐裏(今陝西省興平東南)。隋唐扶風郡即岐州。

京兆郡:今陝西省西安。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爲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爲太守。

唐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

民國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臨安郡:今屬浙江省杭州市。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爲臨安府。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

漢有西河郡,有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 部爲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廣陵郡:秦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

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爲郡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

宋熙寧五年(1072年)併入江都。華陰郡:古代縣名。春秋時爲晉國之地,漢代時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

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省華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爲華州。故城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絳。春秋屬晉,戰國屬魏,漢爲臨汾縣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東雍州。

北周武成二年改爲絳州。隋開皇三年州治從玉壁遷置今縣址,後改稱絳郡,附郭正平縣。唐代改郡爲州。

明洪武初處正平縣廢入絳州。民國初改稱新絳縣,今因之。銅柱堂:漢伏波馬援徵阯,勝利後,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後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的後裔。

到了五代時馬希範也立了銅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