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救的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1.14W

上官尚光。司馬光砸缸救的是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從小聰明好學,得救後努力學習,助人爲樂,參加科考,步入仕途。

司馬光砸缸救的是誰

然而得不到重用,後來辭官回鄉。爲了感恩,他常常與人講述司馬光勇敢救人的事蹟,爲此還修建了一座感恩亭,並在家鄉做了一名教師,爲家鄉培養人才。司馬光砸缸的啓示(1)學會在“慢”中取勝。當小夥伴們看到同伴落水,大家一窩蜂地慌亂起來,有的呼喊,有的大哭,只有司馬光認真思考,忙而不亂,成功救出夥伴。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突發情況時,很多人也是這樣,遇事求快,不假思索的盲目行動,效果反而適得其反。要先冷靜,穩住秩序,沉着妥善處理,有條不紊,穩紮穩打,確保事情的良性發展,有時候“慢”不是拖沓,而是敢於負責任的擔當。(2)學會“逆”中求救。

萬事皆有解決之法,正着來不行就反着。要敢於跳出傳統的束縛,開闊思維,轉換角度,角色轉變一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3)學會“憂”中求安。

警惕風險,加強憂患意識。爲什麼一羣孩子玩而旁邊沒有大人監督呢,爲什麼孩子落水後大人遲遲未出現?水缸那麼高孩子怎麼爬上去的?這啓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防微杜漸,及時發現問題並處理,注意抓細節,確保安全工作落實,加強防範。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

1070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次年,判西京御史臺,專門從事《資治通鑑》的編撰。1085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司馬光的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

原籍屬河內(今河南沁陽)。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爲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屬翰林學士院),在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

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專心編纂《資治通鑑》,用功刻苦、勤奮。用他自己話說是:“日力不足,繼之以夜。”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爲封建統治的借鑑。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八捲上進,英宗命設局續修。

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鑑》。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爲樞密副使,堅辭不就。

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鑑》,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傳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

爲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遺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還有諸多名著被衆人所流傳。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都知道,那麼他救的人到底是誰?

在家喻戶曉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司馬光所救的人是上官尚光,而關於他長大後的事蹟,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具體分析如下:一.因司馬光的砸缸救命之恩,上官尚光爲其建立“感恩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而無論是在課本上,還是各種學生讀物上,都是重點突出司馬光這個主角,對於其所解救的那個小孩的真實身份,基本上是沒有提及過。

據史料記載,在歷史這個小孩叫做上官尚光,是小時候司馬光的玩伴。

有一次他們與其他幾個小夥伴一塊玩耍,上官尚光不小心掉進有水的大缸中,其餘幾個小夥伴有點被嚇跑,有的去喊人求救,只有司馬光非常睿智的,拿起石頭把缸砸開,成功解救上官尚光。但針對這個典故,也有學者提出質疑,因爲畢竟司馬光當時只有七歲,他哪來這麼大的力氣能夠把缸砸破。而無論真實與否,司馬光的冷靜沉着和這種救人精神都值得讚揚。據說在這件事發生以後,司馬光和上官尚光兩家成了世交,在上官尚光長大後,還專門修建了一個感恩亭,來感謝和紀念對司馬光的救命之恩。

上官家族的後代子孫,也謹記着這件事情。二.民間流傳着上官尚光從商成爲富豪,和走仕途道路成爲名相兩種說法。從小就酷愛讀書,具有超出同齡人智慧和耐力的司馬光,果然不負衆望的成爲了,北宋事情著名的文史學家,備受後人頌揚。

而他兒時所救的上官尚光,其長大後的發展,在正史中並沒有什麼明確的記載。其中一種說法是,他本出身於,從事商業的富豪家庭,成人後也走上了從商的道路,成爲當地頗有名氣的富人,與司馬光一家的關係也一直比較好。另一種說法是,上官尚光也同司馬光一樣,走上了仕途之路,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爲了北宋有名的宰相,但這種傳言並未得到證實。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他救的是誰呢?

司馬光砸缸的時候,正在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這說明當時的他,與被救的人,不是親戚就是朋友。而那個被救的孩子名叫上官尚光,是司馬光的發小。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說是因他才讓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更被人們熟知的。

在宋朝,如果要去異鄉做官的話,那是可以將自己的家屬也帶過去生活的,所以,司馬光一家就同其父親搬到了河南光州。這個砸缸的故事,也是在那裏發生的。也是在那裏,他認識了自己的好友:上官尚光。司馬光砸缸出自《宋史》,史書的原文是“羣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衆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公元1025年,司馬光與一羣孩子正在玩耍時,有個叫上官尚光的孩子一不留神掉缸裏了,其他人都嚇跑了,可只有司馬光將他救了出來,這才讓對方保住了一條命。後來,上官家因爲很感謝司馬光救了他們的孩子,所以就經常去司馬家拜訪,還給他送東西。不過,司馬光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大事,他也並沒有拿這件事炫耀,反而一直低調生活。

再後來這件事情就被記載下來了。其實,司馬光從小就聰明伶俐,7歲時,就能背誦《左氏春秋》,所以,當他遇到突發事件時,也能從容應對。長大後的他,爲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

他主編的《資治通鑑》更是成爲了名著。史學界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史學兩司馬。”這兩個司馬指的就是司馬遷和司馬光。

因爲司馬光是救人的英雄,所以他的知名度肯定要比被救者高出許多。但被救的上官尚光也並不是碌碌無爲的人。而且司馬光砸缸的事蹟,也是因爲上官尚光才變得更家喻戶曉。上官尚光雖然參加科舉考試步入仕途,但因爲沒有大展拳腳,於是他選擇了辭官回家,教書育人。

在此過程中,他並沒有忘記司馬光,反而將這位救命恩人的事蹟,不停地告訴大家,甚至在其家譜中,也寫了這件事,並且他還建了個名字叫"感恩亭"的亭子, 爲的就是報司馬光救命之恩。久而久之,因爲上官尚光的努力,在某種意義上,也能說是他將司馬光的名聲大大提升了。不過,司馬光的名聲廣爲流傳,也並不全是上官尚光的功勞。因爲司馬光本身就是一個博學多聞的人,在其用盡一生寫下資治通鑑後,他的地位更是上了一層樓。

上官尚光雖然沒有什麼名氣,不被衆人知道,但他也是一個有情有義,知恩圖報的人。所以,上官尚光的精神也很可貴。個人覺得,如果再將這個故事講給小朋友的時候,也可以將被救者上官尚光的行爲也告訴孩子,這樣的話,讓孩子知道被救者的所作所爲後,也能更好地學會如何做一個善良的,懂得知恩圖報的人。

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人是誰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就是上官尚光。上官尚光與司馬光年紀相仿,因兩家住得近的緣故經常在一起玩耍。

在他們二人七歲那年,他們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在後院中玩。

當時後院中有一個盛滿水的大缸,尚且年幼的這羣孩子並沒有意識到這隻大缸的危險,其中上官尚光還十分頑皮地爬上這口大缸玩。然而因缸壁本就比較狹窄,所以上官尚光在爬上這隻大缸後不久便不小心掉進了大缸裏。這隻大缸的高度本就與小孩身高差不多,再加上盛滿水的緣故,掉進缸裏的上官尚光根本無法自行爬出,只能在水中拼命掙扎。其餘孩童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給嚇得不知道該怎麼辦,紛紛哭喊着去找大人,唯獨司馬光留在了原地。

單獨留下來的司馬光四處看了看之後發現院中有好幾塊大石頭,於是他抱起其中一塊大石頭狠狠砸向了大水缸。大水缸因爲石頭的外力作用發生破裂,水缸中的水也因此向外流出。險些被淹死的上官尚光這才得以呼吸,最後安全獲救。

年僅七歲的司馬光面對如此變故依舊能夠保持冷靜,並想辦法成功救出自己的小夥伴,故而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城中百姓也紛紛讚歎於司馬光的聰慧。司馬光砸缸救友的事蹟還被製成圖畫,廣爲傳播。時至今日,這個故事依舊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被司馬光救出的上官尚光在長大之後便搬家到了城西,不再是司馬光的鄰居。而他爲了感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專門修建了一座名爲“感恩亭”的亭子。不光如此,上官尚光還將這件事情寫進了自家族譜裏,代代相傳。

也正是因此如此,後人才能知曉當時被司馬光救出的孩子是上官尚光。

司馬光砸缸救的小孩是誰

司馬光童時(天聖四年(1026年)七歲時,即公元1025年)砸缸救出的小孩是上官尚光,尚光成人後移居城西龍堤南坡,並建亭名曰“感恩亭”,以報司馬光救命之恩(光山縣現居上官姓氏家譜中也有記載,上官姓氏後裔衆多知曉該故事)。後人爲了紀念此舉,遂將此坡改稱上官崗或尚光崗。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勳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爲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

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司馬光砸缸”,他救的人是誰,結局怎樣?

“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想必是家喻戶曉了,當時年僅七歲的司馬光原本和小夥伴們在玩耍,卻不料其中一個小孩子不小心掉進了水缸裏。畢竟都是小孩子,遇到這樣的事情所有人都慌亂了,還有一點理智的孩子便跑去找大人。

可是,那口水缸太高太大了,以那個落水孩子的身高,在盛滿了水的水缸里根本支持不了多久。

司馬光見狀,立刻拿起了身邊一塊石頭,用力地朝着水缸砸去。待水缸裏的水流盡,那個落水的孩子也就獲救了。這件事發生之後,不僅是獲救的孩子的父母非常感謝司馬光,其他人也對司馬光也讚賞不已,小小年紀的司馬光在危急時刻還可以保持着冷靜,實屬不易。事實證明,司馬光確實有能力,長大成人後他爲北宋朝廷效力,成爲了一代名相。

不過,司馬光雖然政績卓著,而且還主持、參與編制了《資治通鑑》,但是說起司馬光,人們第一個想到的還是他幼時“砸缸救人”的故事。可見這件事情不僅救了一條人命,還成就了一位歷史人物。古代的人們是非常重視聲望的,他們對於“禮”“義”“孝廉”之事都會加以關注,不僅是因爲道德倫理,還因爲政治需求。

雖然宋朝已經有了科舉制度,而且相對完備,在人才選拔方面沒有必要像漢朝那樣“舉孝廉”,但是道德品行對“當官”還是有很大影響的。比如,如果一個人他的科舉考試成績很好,但是在家不孝順父母,在外不幫助朋友,行事作風頗受爭議。那麼,在道德輿論的壓力以及政府的制度下,他都沒有入朝爲官的權利。

司馬光在科舉考試時高中,加上他“砸缸救人”的佳名,能夠受到重用也是情理之中的。由此看來,司馬光救人的同時無形之中也給自己謀得了一個好名聲。在大家關注司馬光“砸缸救人”的光輝事蹟的同時,事情的另外一個主人公似乎被遺忘了。

當年落入水缸之中的那個小男孩名字叫上官尚光,他和司馬光是幼時的好夥伴,被司馬光救出之後,不僅是上官尚光還有他的父母也特別感激他。上官尚光家也不過是平常家庭,他的父母拿不出重金酬謝司馬光,只能做了一頓豐盛的餐飯以表謝意。不得不說,上官尚光家風良好,他們一家子都懂得報恩,常言道“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更何況是救了他們的兒子。也正是因爲這樣,纔有了“上官尚光”這個名字。

從字面上我們就能夠看出上官一家對司馬光的尊重與感激之情。雖然說古代的通訊設備並不好,但是當時還是有一些傳遞信息的載體的。上官尚光一家子承了司馬光的情義,憑藉着口口相傳的方式,很快這個消息就在十里八鄉傳遍了,甚至還有人將司馬光砸缸救人的事蹟畫成了畫一直流傳。不僅如此,上官尚光一家人還將司馬光救上官尚光的事情記錄在了自己家的家譜裏,用來告訴後人們司馬光對他們家族的恩情。

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家譜可是非常重要的。司馬光和上官尚光雖爲幼時夥伴,但是兩個人的人生道路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司馬光選擇了入朝爲官,經歷官場上的衆多浮浮沉沉,而上官尚光雖然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他在後來放棄了“做官”,選擇了經商。上官尚光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迷失的,因爲他的仕途生涯並不如意,生命之於他的意義還未清晰。

上官尚光從商以後,他秉着感恩之心,幫助了很多窮苦之人,甚至還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專門資助那些因爲貧窮無法上學的人。雖然這條路一點也不符合他少時的理想,但是終歸給了他一些溫暖,讓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許多年之後,上官尚光不再從事商業活動,他回到了自己幼時的家鄉。

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是他從來沒有忘記司馬光當年對他的救命之恩,所以上官尚光在家鄉修建了一座亭子來紀念司馬光,並將其命名爲“感恩亭。上官尚光一生都沒有忘記“感恩”,不僅感恩司馬光,他也感恩生命,感恩世界。回到家鄉之後,上官尚光當起了教書先生,成爲了當地一位頗受尊重的“靈魂工程師”。

司馬光砸缸,司馬光當年救出來是誰呢?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就是上官尚光。上官尚光與司馬光年紀相仿,因兩家住得近的緣故經常在一起玩耍。

在他們二人七歲那年,他們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在後院中玩。

當時後院中有一個盛滿水的大缸,尚且年幼的這羣孩子並沒有意識到這隻大缸的危險,其中上官尚光還十分頑皮地爬上這口大缸玩。然而因缸壁本就比較狹窄,所以上官尚光在爬上這隻大缸後不久便不小心掉進了大缸裏。這隻大缸的高度本就與小孩身高差不多,再加上盛滿水的緣故,掉進缸裏的上官尚光根本無法自行爬出,只能在水中拼命掙扎。其餘孩童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給嚇得不知道該怎麼辦,紛紛哭喊着去找大人,唯獨司馬光留在了原地。

單獨留下來的司馬光四處看了看之後發現院中有好幾塊大石頭,於是他抱起其中一塊大石頭狠狠砸向了大水缸。大水缸因爲石頭的外力作用發生破裂,水缸中的水也因此向外流出。險些被淹死的上官尚光這才得以呼吸,最後安全獲救。

年僅七歲的司馬光面對如此變故依舊能夠保持冷靜,並想辦法成功救出自己的小夥伴,故而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城中百姓也紛紛讚歎於司馬光的聰慧。司馬光砸缸救友的事蹟還被製成圖畫,廣爲傳播。時至今日,這個故事依舊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被司馬光救出的上官尚光在長大之後便搬家到了城西,不再是司馬光的鄰居。而他爲了感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專門修建了一座名爲“感恩亭”的亭子。不光如此,上官尚光還將這件事情寫進了自家族譜裏,代代相傳。

也正是因此如此,後人才能知曉當時被司馬光救出的孩子是上官尚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