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是哪24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49W

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齧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薏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涌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

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

二十四孝是哪24孝

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爲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孝”觀念“起源”於殷商時期,而“形成”於周代。

其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殷商時期的“孝”強調的是“事鬼神”而非“事人”,其觀念尚未形成,其成爲“孝”觀念之“事人之死”方面的起源。二是殷商時期的“孝”活動雖已出現,但這種活動是自發而非自覺的,亦未上升到觀念之層面,其成爲“孝”觀念之“事人之生”方面的起源。而周代的“孝”不僅回到了“事人”本身,而且成爲自覺的活動,標示着“孝”觀念的形成。

歷史在前進,時代在發展,雖然孝順父母的方式和內容不斷與時俱進,豐富創新,但子女孝敬父母的核心要意並沒有發生變化。這大概有三個層級:一曰“米孝”,贍養父母,“養其身”是孝道的基礎;二曰“言孝”,尊敬父母,“順其意”是孝道的關鍵;三曰“悅孝”,爲父母贏得榮耀,“悅其心”是孝道的根本。“米孝”,是指子女爲父母養老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其衣食無憂而安心。

春秋時期魯國人周仲由,字子路,家境貧寒,生活艱辛,經常以粗糧野菜充飢。有一次吃飯時,周母因病表示想吃白米飯,子路聞言立即放下碗筷,步行幾十裏買回白米。看到母親吃着白米飯的笑容,子路心裏非常高興。

此後,爲了讓母親能經常吃上白米飯,子路每天徒步幾十裏上山砍柴換米,風雨無阻,直至母親去世。後來子路到楚國做官,飛黃騰達,“出則車馬,食則列鼎”。可他面對奢華的生活,卻總也高興不起來,常潸然淚下,只因未能讓母親享福而愧疚不已。 "言孝”是指子女對父母和顏悅色,時常噓寒問暖使其倍感溫暖順心。

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常常“生死茫茫不相知”、“兒行千里母擔憂”。正因如此有了“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現如今許多兒女爲生計外出學習工作,動輒離家千里之外,甚至定居異國他鄉。雖然現在交通便捷,電話微信交流方便,但有的子女長時間不回家探望父母,偶爾通話也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可謂“惜時如金”。

某大學曾就此做了一項校園調查,結果顯示其在校學生每週與父母通一次電話的不足全校學生的10%;平均與父母通話的時間僅佔全年通話時間的3%;與父母通話費用佔個人月話費的1%。更有個別學生除了向父母要錢外,從不給父母打電話聯繫。 “悅孝”是指子女的言行使父母感到榮光而歡心。從個人角度說起大概有三:其一,要愛護自己的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身體健康性格健全,心理強大是做一切事情和孝敬父母的前提,也是父母的最大心願。其二,要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只有子女家庭幸福,生活美滿,父母才能安心放心,這也是父母最高興的事情。

其三,要遵紀守法,努力工作。遵紀守法是底線,作爲子女不能違法亂紀使父母蒙羞。努力工作是立身之本,要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自立於社會,用自己的雙手爲家庭和父母撐起一片天,使父母心裏踏實,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

這纔是“悅孝"之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