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由來

來源:趣味百科館 1.91W

源於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漢字源於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後來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而形成系統的文字是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

中國漢字有大約將近十萬個。

漢字的由來

但是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漢字是十分有限的,據相關部門統計,1000個漢字可以覆蓋92%的文字書籍,2000個漢字可以覆蓋98%書面文字,3000個漢字可以覆蓋99%的書面文字。通過這組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其實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漢字大概3500左右,如果你想閱讀一些較爲古老的古籍,最多需要增加一倍的文字就可以了。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爲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倉頡也稱蒼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爲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爲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爲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

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著名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倉頡,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

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爲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倉頡,史皇氏,今河南南樂縣西十八公里吳村人那時制定曆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檯北有倉頡陵墓。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中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 ,在荀子“故好書者衆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爲“倉頡四目”,開始神化。

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 《春秋元命苞》 )。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爲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這個特點是指它可以再現一部分東西的形象和特徵,例如:山、水、日、月等。

80%以上的漢字是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方法造出來的,由於漢字的這種獨特性,我們可以輕易理解某個生僻漢字的意義,它是有規律可循的,在我們不認識這個字的情況下也能輕易猜到其大致涵義。這樣我們在遇到上千年前文獻中的漢字時也可以大致瞭解。漢字的這一特點在文化的傳承中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古書能用最少的文字記載最多的信息量,就在於漢字的濃縮性,單個的漢字符號中往往包含着巨大的社會信息量。

從古文中這一特點表現的尤爲明顯。以孔夫子的《春秋》爲例,其中僅是描寫人的死去就有多種說法,“帝王之死”爲“崩”、“諸侯之死”稱“薨”、“大夫之死”和“平民之死”分別稱之爲“逝”和“死”。這個概念的不同表述方法,蘊含了大量豐富的社會意義。

在各國語言中,漢字的表達是最爲簡潔的,聯合國的文件常常要用英、法、西班牙、中文等不同文字翻譯成多個版本,同樣的文件,中文版永遠是最薄的。漢字還具有表義能力,有些漢字像幅圖畫,在看到的瞬間就能聯想,例如“家”字,上有“房”(寶蓋頭),下有“財”(“豕”代表財富),意在說明一定的物質基礎是組建一個家庭必不可少的因素。文字通過這樣的聯想性可豐富內涵,使之鮮活靈動。

這是漢字本身的魅力,同時也是體現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漢字的起源

漢字起源: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沈兼士先生在1927年提出了漢字起源於記事的圖畫這一觀點,認爲在古漢字之前還有一個“文字畫”的起源階段。

沈兼士《從古器款識上推導六書以前之文字畫》:“蓋於六書文字時期以前,應尚有一階段,爲六書文字之導源,今姑定名爲‘文字畫時期’”。文字畫是向文字進化的記事性圖畫,具有亦畫亦字的特點,初步具備了文字記錄信息的可識性功能。關於記事圖畫與記詞文字的聯繫與區別,沈兼士先生講得尤爲精闢:“文字畫爲摹寫事物之圖像,而非代表言語之符號,雖爲象形字之母型,而不得徑目爲六書象形指事之文。”漢字的影響:漢字作爲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當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

不同的方言、甚至語言都使用漢字作爲共同書寫體系。在古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羣島,以及位於婆羅洲的蘭芳共和國,漢字都曾是該國正式文書的系統,因而漢文化在歷史上對周邊文明的傳播分享有着重要作用。由於漢字和發聲的聯繫不是非常密切,比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都曾經有過不會說漢語,單純用漢字書寫的歷史階段。

漢字的這個特點對於維繫一個文化圈一個充滿各種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羣體的民族發揮了主要的作用。漢字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共同使用漢字的漢字文化圈,如日本、越南和朝鮮半島、琉球羣島等。

漢字的來歷100字

漢字的來歷是從古代的結繩記事開始,慢慢的演化成在木片或竹片上刻記號,再到八卦。然而通過陰陽爻能表現的東西非常有限,人們就通過觀察天地之間的事物,用各種形狀表示意思。

從而產生了甲骨文。

甲骨文到了先秦時期演化成爲篆書,極大地增大了文字量,但是書寫太複雜,到了秦朝,逐漸演化成隸書,變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漢字。擴展資料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就形成了。唐蘭在《古文字學導論》中將古文字分成殷商系、西周系、六國系、秦系四系。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在這些6000年前的陶器上發現了170多種符號,部分符號的特徵與甲骨文很類似。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半坡陶符以及河南賈湖遺址發現的距今8000年前的龜甲上的賈湖契刻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但是,這些幾何符號是否是文字、是否是漢字的前身,這些仍是爭議頗多的問題。

中國漢字的由來是什麼?

相傳漢字是黃帝時期一個叫蒼頡的人創造的。在我國的陝西關中有個叫倉頡的人,他生有四隻眼睛,眼睛裏總是糊滿了眼屎,但這兩雙迷迷濛濛的眼睛中總是放射出異樣的光芒,觀察事物特別清楚。

他披着長髮,留着長鬚,身穿獸皮,坐在一張兇猛野獸的皮上,手裏經常拿着一支土筆,與坐在他對面的人交談。

他經常騎着毛驢,在陝西的黃土高原上四處奔波,跋山涉水,跨州過郡,去了解民間風俗習慣,收集民間流行的語言符號。那時沒有紙,他就把收集的資料寫在蘆葦的葉子上,裝在口袋裏,讓毛驢馱着。他收集的不少,裝了好多袋,毛驢走到現在的陝西省岐山縣就累死了。倉頡帶着這批資料,沒有毛驢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間草棚住下來。

倉頡不斷觀察天象,擡頭仔細看月亮時圓時彎的變化,還觀察山水風雨演變的現象,辨識鳥獸的各式各樣的腳印,或野獸、車輛經過後留下的痕跡,分清和區別各種紋理的異同,並開始創造文字。漢字主要分爲象形字、會意字及形聲字三類。一、象形字:如“日、月、山、川”等,都是描摹事物的形狀的。

這些是狹義上的象形字。二、會意字:如兩個“木”組成一個“林”字,兩個“火”組成一個“炎”字。指用會意法造出的字。

三、形聲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通常是兩個字符組成的複合體,由表示意義範疇的形旁(意符)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旁(聲符)組合而成。形旁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當,聲旁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充當。形聲字是最能量產的造字形式。

中國漢字的來歷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蒐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廣義的漢字指從石刻字符、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隸定後的正楷字形作爲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

漢字爲上古時代的中華民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石刻字符以及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書,至唐朝楷化爲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擴展資料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對周邊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爲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

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據統計,使用漢字和漢語的人數達到16億以上。

20世紀初葉,隨着西方文化的傳入,有人認爲,中國之所以落後,漢字是罪魁禍首,主張將漢字廢掉。到了20世紀後半葉,計算機科學急劇發展,又有些人認爲漢字阻礙了科學的發展,方塊字無法輸入電腦,又有一陣要廢除漢字的鼓躁。後來,這方面的問題解決了,質疑聲也隨之消散。

漢字是現在仍在使用的歷史最悠久的文字。現在能看到而又能認讀的最早的漢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這已是相當成熟、相當系統的漢字了。

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字像漢字那樣歷盡滄桑,青春永駐。古埃及5000年前的聖書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之一。但它後來消亡了,有記載的古埃及文化也被深深地埋藏起來了。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也有5000年的歷史。

但在公元330年後,它也消亡了。歷史上衰亡的著名文字還有瑪雅文、婆羅米文等等。而漢字不但久盛不衰,獨矗世界文字之林,還不斷地得以發展,影響也越來越大。

漢字的來源是什麼

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稍後出現了金文,西周時演變成大篆,再到秦朝的小篆統一六國文字,秦末出現隸書,西漢出現草書,東漢出現楷書和行書。

甲骨文、金文、篆書筆畫連續婉轉,到了隸書的筆畫變得橫平豎直,成了純粹的方塊字,便於書寫,成了古今漢字的分野。

漢字已有六千年的歷史,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並且沒有出現斷層的文字,也是古人象形表意造字唯一傳承至今並碩果僅存的文字。漢字的衍生文字如越南喃字、西夏文、女真文、契丹文等已消亡,日文、朝/韓文只是部分保留漢字。現代漢字分爲繁體字和簡化字。甲骨文文字特點: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因爲這裏曾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爲“殷”。商滅國,遂成爲了廢墟,後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

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餘年,它不僅是研究我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

從書法的角度審視,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一共三個基本要素。

漢字的由來50字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漢字是迄今爲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爲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製定了《常用漢字表》,韓國也制定了《教育用基礎漢字》,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擴展資料:漢字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當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語言都使用漢字作爲共同書寫體系。

在古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羣島,以及位於婆羅洲的蘭芳共和國,漢字都曾是該國正式文書的系統,因而漢文化在歷史上對周邊文明的傳播分享有着重要作用。由於漢字和發聲的聯繫不是非常密切,比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都曾經有過不會說漢語,單純用漢字書寫的歷史階段。漢字的這個特點對於維繫一個文化圈—一個充滿各種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羣體的民族——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漢字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共同使用漢字的漢字文化圈。如日本、越南和朝鮮半島、琉球羣島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