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作者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6.02K

陳壽。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作者是西晉初的陳壽。

《三國志》也有其不足之處,不可不注意。在敘事時,除了在某些人的紀和傳中有矛盾之處外,其最大的缺點,就是對曹魏和司馬氏多有迴護、溢美之詞,受到了歷代史學家的批評。另外,全書只有紀和傳,而無志和表,這是一大缺欠。

《三國志》成書之後,由於敘事過於簡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時,著名史學家裴松之便爲其作注,又增補了大量材料。

裴松之(372—451年),字世期,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東晉時歷仕零陵內史、國子博士等。入宋後任中書侍郎。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簡,命他爲之作補註。爲了註釋《三國志》,他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註文字數約超過原文的三倍。他注《三國志》的重點是補闕和糾謬。正如他在《上三國志注表》中所說:“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抄納,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忘;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

裴注的最大特點,就是廣採博引,極大地豐富了原書的內容。特別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經亡失,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價值就非常珍貴。我們在讀《三國志》時,一定要把裴松之的註文當作正文來讀。

魏、蜀、吳三書,原是各自爲書,一直到北宋才合而爲一,改稱《三國志》。

三國志作者是誰

陳壽(公元233年-公元297年),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三國西晉時著名史學家。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祕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爲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完成了流傳千古的歷史鉅著《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三國史,書中有440名三國曆史人物的傳記,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陳壽自幼刻苦好學,師從同郡人譙周,研習《尚書》、《三傳》,精通《史記》、《漢書》,陳壽聰明機敏,所寫文章以富麗著稱。在蜀漢做過衛將軍姜維主簿、東觀、祕書郎、散騎、黃門侍郎、觀閣令史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蜀漢衆臣大都奉迎拍馬,唯獨陳壽不願與之爲伍,因此被貶了官。適逢陳壽父親去世,他守喪期間,因爲生病而讓婢女伺侯自己服藥,被來客看見,鄉黨因此對他頗爲議論指責。

公元263年,蜀漢滅亡,晉司空張華欣賞其才華,認爲他雖然有行爲不檢點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應被貶廢,就向司馬炎推薦陳壽,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陽平縣令。在職期間,陳壽整理出了諸葛亮的文集,命名爲《蜀相諸葛亮集》,上報朝廷之後授職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同時也寫出了有名的《三國志》,共計六十五卷。297年,陳壽病逝,終年六十五歲。範?等人上書,請求出版《三國志》,這才使這本《二十五史》之一的書籍得以流傳下來。

益州自從東漢光武帝之後,蜀郡人鄭伯邑、太尉趙彥信(趙謙)以及漢中人陳申伯、祝元靈,廣漢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學多聞,撰寫有巴、蜀的《耆舊傳》。陳壽認爲這些書都不值得流傳後世,於是合併巴郡、漢中地區,撰寫成《益部耆舊傳》十篇。散騎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獻此書,得到武帝的嘉獎。

張華準備薦舉陳壽爲中書郎,中書監荀勖因忌恨張華而厭惡陳壽,便示意吏部改任陳壽爲長平太守(據說是荀勖開始也欣賞陳壽,後來因爲不滿意《魏書》的內容才外放他)。陳壽以奉養老母爲由不去任職。公元278年,鎮南將軍杜預離京鎮守荊州之前,又將陳壽舉薦給朝廷,建議授予他黃門侍郎或散騎常侍之職。陳壽因此被授職爲治書侍御史。因母親去世離職,其母臨終遺言將她埋葬在洛陽,陳壽恭行母親遺志,但又此而遭到非議貶官。當初,譙周曾對陳壽說:“你必定會憑才學揚名天下,但常會遭到詆譭傷害,這未必是不幸。要謹慎從事。”陳壽至此,再次招致貶廢的羞辱,正應了譙周之言。

公元280年,晉滅吳,統一天下,陳壽撰寫完成《三國志》,共六十五篇,36.7萬字。當時的人們盛讚陳壽善於敘寫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幹。夏侯湛當時也在撰寫《魏書》,見看到陳壽的《三國志》後,便銷燬自己的《魏書》。張華對陳壽倍加讚賞,對他說:“應該把《晉書》委託給你撰寫。”

數年後,陳壽被拜爲太子中庶子,未到任。公元297年,陳壽病逝,享年六十五歲。他去世後,梁州大中正、尚書郎範?等人上書說:“從前漢武帝下詔令說:‘司馬相如病危,可派人去取回他的著作。’使者得到了司馬相如遺留的書籍,內中談到帝王祭拜天地一事,武帝大爲驚奇。臣等認爲,已故治書侍御史陳壽所著《三國志》,書中多有勸誡之言,闡述前人的是非得失,對今世的教化大有裨益,儘管文辭不及司馬相如,但質樸實在,懇請陛下采錄其書。”惠帝於是詔令河南尹、洛陽令,派人去陳壽家抄寫其書。

關於陳壽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問題,一直是人們談論的焦點。因爲陳壽因馬謖街亭之敗而被貶,而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又一直看不起陳壽,所以人們一直都認爲《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傳有點貶低諸葛亮,其實這一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如果陳壽心中懷恨諸葛亮的話,他又爲什麼要獨自整理《蜀相諸葛亮集》呢?爲仇人整理文集,確實講不通。其實《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的評價“將略非其所長”也確實不爲過,畢竟諸葛亮在軍事上的作爲也真是不大。值的一提的是,《三國志》這本書是陳壽在任陽平令期間作爲家書而寫的,本不願對外公佈。《三國志》中的資料可信度較高,除了司馬氏後期的威逼魏主以外,其它還是基本可信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