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的作者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5W

王之渙。《涼州詞》是唐代詩人薛逢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這首詩寫沙州人張義潮乘吐蕃內亂,率領不甘心受吐蕃統治和壓迫的軍民起義,終於收復了廣大的河西隴右地區,也指出民族戰爭造成了流血,帶來了災難。

涼州詞的作者是誰?

此詩的語調比較平淡,但實際蘊含的情感,還是很濃烈的。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昨天晚上,大軍報了河湟失陷多年的深仇,這是沙州都護張議潮收復了涼州。

河湟地區從今起又歸屬大唐,你看那塞外敵屍縱橫,鮮血四流。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今甘肅敦煌)人張議潮,乘吐蕃統治者內部爲爭權而內戰時,率領人民起義,趕走了吐蕃的守將,收復了沙州和晉昌(今甘肅安西一帶)。大中四(850年)、五年(851年)間,張議潮又率軍收復了吐蕃佔領的伊州(今新疆哈密)、甘州(今甘肅張掖)鄯州(今青海東都)、河州(今甘肅臨夏)、岷州(今甘肅岷縣)、廓州(今青海化隆西)和蘭州。

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派其兄張議潭攜帶河西和隴右十一州的地圖和戶籍,到長安獻給朝廷。唐政府決定在沙州置歸義軍,任命張議潮爲歸義軍節度使。此後,張議潮率軍與企圖反撲及入侵的吐蕃、回鶻等族軍隊艱苦戰鬥了十餘年。唐懿宗鹹通四年(863年),張議潮率漢蕃兵七千餘人,攻克涼州(今甘肅武威),鹹通七年(866年)又光復了西州(今新疆吐魯番)。

詩人薛逢,在張議潮率軍攻克涼州後,非常興奮,寫了這首七絕《涼州詞》紀此事。“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爲曲調名。

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爲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爲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

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爲流行。

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繫。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

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爲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爲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涼州詞》的作者是誰?

王煥之和王翰都曾作過《涼州詞》王煥之詩作:涼州詞二首其一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其二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王翰詩作:涼州詞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其二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

《涼州詞》的作者是誰

《涼州詞》的作者是王之渙。拓展資料:作者簡介: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

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

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原文:涼州詞(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詞牌名簡介:涼州詞,又稱《涼州》曲,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五朝古都。元明清時,武威又被稱西涼,多出現在文學作品中。

譯文:被風捲起的黃沙,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楊柳》呢?玉門關一代根本沒有楊柳可折啊!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鑑賞: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王昌齡的詩被唱了兩首,高適也有一首詩被唱到,王之渙接連落空。

輪到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則爲"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爲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

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詩在當時已成爲廣爲傳唱的名篇。

涼州詞的作者是誰

《涼州詞》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此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涼州詞【唐】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開頭的第一句通過“白雲間”就突出了氣勢之大,再從上往下地俯視,看到了連綿不絕的山脈,“孤”這個字在浩大的氣勢中,平添了一份孤寂感,這種單薄與上文的聲勢浩大形成對比,反襯中別具風味,最後兩句借景抒情,通過“羌笛”營造出離別的憂愁,和“玉門關”形成呼應,加重這種相思之情。

涼州詞的作者是哪個朝代哪個人

381位粉絲《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第二首詩反映的是唐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

詩歌以漢代唐,寫一位邊地首領到唐朝來求和親而未能如願,通過描寫其行動與心理,從側面烘托唐朝國勢的強盛。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王之渙早年由幷州(山西太原)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

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後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期間去世。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於文章,並善於寫詩,多引爲歌詞。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爲勝,是浪漫主義詩人。

靳能《王之渙墓誌銘》稱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現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他的詩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爲代表作。

章太炎推《涼州詞》爲“絕句之最”。

涼州詞的作者是

《涼州詞》的作者是王之渙。拓展資料:作者簡介: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

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

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原文:涼州詞(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詞牌名簡介:涼州詞,又稱《涼州》曲,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五朝古都。元明清時,武威又被稱西涼,多出現在文學作品中。

譯文:被風捲起的黃沙,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