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是吳秀才

來源:趣味百科館 4.56K

吳佩孚清末考中秀才所以被稱爲吳秀才。吳佩孚清末考中秀才所以被稱爲吳秀才。

秀才在各個朝代所代表的地位,所擁有的含義大不一樣。

爲什麼是吳秀才

其中,唐朝初年,秀才的地位可以和現在的博士媲美。是當時最高的科第,每年只有一兩個人錄取。秀才科比進士之類的要厲害得多。後世的秀才地位逐漸下降。

現在人們觀念中的秀才一般是明清時期的。但是也代表了相當於今天國中的地位,更高一層就是舉人,對應高中。考進士就像現在的大學聯考一樣了。

最後還有學士等。漢武帝改革選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舉人才,即爲察舉。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諸州每年各舉薦秀才一名,意爲優秀人才。

東漢因避光武帝名諱,遂改稱茂才。三國曹魏時沿襲察舉,復改稱秀才。至南北朝時,舉薦秀才尤爲重視。

隋代始行科舉制,設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稱秀才。後廢秀才科,秀才遂作爲一般讀書人的泛稱。宋代爲士子和應舉者的統稱。

明代曾一度採用薦舉之法,亦有舉秀才。明清時期,秀才亦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生員。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

秀才是古代中國對某些士大夫的稱呼。明清時,一般指通過了科舉中院試的生員,屬士大夫中的最基層。秀才一名在隋朝科舉開始以前已有。在漢朝使用察舉制時,由各州推舉的民間人才稱之爲“秀才”。

東漢時爲避漢光武帝劉秀之諱,將秀才改名茂才,或稱茂材。茂才科主要是選拔奇才異能之士,所以通常稱“茂才異等”或“茂才特立之士”。秀才最初爲特舉,在西漢後期成了歲舉,舉主爲刺史,遂形成州舉秀才、郡舉孝廉的體制。

隋朝開始開科取士,最初亦爲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試的一種。但後來“秀才科”被廢,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

到了宋朝時,凡經過各地府試者,無論及第與否,都可以稱爲秀才。故此當時有“不第秀才”之稱。明、清時,秀才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生員”的俗稱。得到秀才資格,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坎。

成爲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例如免除差徭,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秀才中部分人是貧窮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帶來財富

只有生員資格的秀才並沒有俸祿,若果未能通過之後的鄉試中舉,亦不足以爲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進一步,只能回鄉以教書等方法爲生。這些在經濟上並不富裕,但在社會上地位稍高於平民的讀書人被稱爲“窮秀才”。在明清時的中國,秀才是地方士紳階層的支柱之一。

在地方鄉村中,他們代表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因爲他們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權,故此經常會作爲一般平民與官府之間溝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爭執,或者平民要與官衙打交道,經常都要經過秀才出面。

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喪事,或過年過節,亦有請村中秀才幫忙寫對聯、寫祭帳等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