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嗎

來源:趣味百科館 2.26W

古人出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嗎的答案是:要

“國有國規,家有家法”,中華民族能歷經幾千年而屹立不倒,依靠的是強大的信念何清明的治國理念,當然,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也孕育出了許多文化,涉及了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對我國的生活習慣依舊有着深刻地影響。

人這一生,在焦急中降臨人世,在歡聲笑語中嫁娶,在悲傷哀婉中離世,所以,這三個環節無論是哪一個,大家都極爲看重。喪葬之禮自然不同於前兩個氣氛活躍,對於這道人生最後的“禮儀”,我國也自有獨到的方式方法來處理。在喪葬禮中,有着這樣一個習俗,家中長輩去世,作爲長子的必須得在出殯隊伍前“摔瓦盆”,這一習俗究竟有何講究,又爲何會流傳至今?

關於喪葬的禮法,我國很多古書上都曾有過記載,可見,喪葬之事從古至今都是一件大事。《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言“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喪禮一詞也就出自此處。而對於喪葬之禮,古人有設有一系列複雜的“程序”,準備祭品的同時又得齋戒,沐浴等等,凡喪禮都得遵守那一套繁瑣規則,甚至還要“序其禮樂”,也即是奏樂,但後來就發展成了摔瓦盆。但“音樂”還是不可少的,人們至今都還沿用吹嗩吶的習俗。

而這“摔瓦盆”其實就是指家中長輩過世,在家中停放三天,這三天裏,死者家屬會將一隻瓦盆對着棺槨中央放置,以此來盛放弔唁者說投遞的紙錢,說白了就是逝者的“碗盆”。因爲古人相信給逝去的人燒紙錢,他們在陰間就會收到這些“錢”,所以,祭祀時總會燒些紙錢給祖先們,以此慰問。

古人出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嗎

有關喪葬禮的起源實在太早,但對於“摔瓦盆”一事民間則自古有着這樣的說法。這是一個有關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名士范蠡的典故。范蠡曾輔佐過越王勾踐,越王二十年磨一劍,臥薪嚐膽,就有范蠡不小的功勞。但他不僅在政治上有着極大的建樹,在商業上也是混的風生水起,范蠡憑藉着陶藝,發家致富的同時也成了春秋時期的一代經濟學家。

相傳,在范蠡即將仙去之時,想到自己製陶的手藝還尚未有人繼承,心中憂愁不已,於是叫來所有徒弟,旨在選出未來的繼承人,而范蠡生平最愛的一隻陶盆就是接班的“令牌”,衆人自然都希望這花能落在自己頭上,於是你一言,我一語的就開始爭辯起來。正在衆人不依不撓地爭辯高峯時機,一名弟子突然走上前來,說道:既然這是師傅最愛的飯碗,就不應給假手於人,既然師傅大去之期不遠矣,那這碗也應當隨師傅而去,我替您摔了便當是你帶走了它。說完便將陶碗摔碎在地上。

范蠡仔細想想,覺得這位弟子的言辭有幾分道理,於是也並沒有責罰該弟子,而且還將製陶手藝和主權傳給了他,連自己的遺產也都留給了這名弟子。因爲范蠡即將離世,所以後世就按此方法來規範喪葬禮俗。

其實,坊間對於“摔瓦盆”的來源,還有着另外一種說法。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對恩愛的夫妻生了一個兒子,但妻子卻在生產中不幸離世,丈夫悲痛欲絕,但也還得撫養兩人的孩子。幾年後,男子決定再娶一人,也能更好地照顧孩子。繼母難得的將繼子視如己出,處處愛護着,可天有不測風雲,不久之後,男孩的父親就病逝了,留下“母子”二人孤苦伶仃。

民間之所以會選擇長子來“摔瓦盆”,其實是有講究在裏面的,古人喜歡遵從嫡長子繼承製的規則制度,所以,“摔瓦盆”的人自然也得按照這套規定來,而且,民間一般都傳承着這樣的說法,只有能擔得起“摔瓦盆”重任的人才能有資格繼承逝者的遺產。故而,在大家庭中,有時爲了爭得一個“摔瓦盆”的機會,兄弟之間也會大打出手,畢竟誰都想坐享其成,獲得遺產繼承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