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大事在什麼與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10K

在祀與戎。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句話出自《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

國之大事在什麼與什麼

原文爲劉子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劉子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劉康公說:“國家的大事情,在於祭祀和戰爭。祭祀有分祭肉之禮,戰爭有受祭肉之禮,這是和神靈交往的大節。

現在成子(指成肅公)表現出懶惰不恭,丟棄天命了,恐怕回不來了吧!”"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在強調祭祀對於戰爭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對鬼神的信奉。左傳《左傳》,舊傳爲春秋時期左丘明著,近人認爲是戰國時人所編 ,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爲《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後多稱《左傳》。

它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歷代儒客學子重要研習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記史文學作品,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爲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左傳》作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之一,2021年已經推出。

縱觀人類歷史,是“祀、戎”相見的歷史。祭天、祭地、祭祖先,封禪大典、開國大典,這是“祀”的範疇。篆書的“祀”,像一個人面對祖先的牌位禱告。

“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中華文明之所以數千年傳承不朽,與我們的祭祀觀有必然的聯繫。因爲,祭祀的對象不只是神明、祖先,還有英烈、楷模。正是前輩們開創的優秀文明和傳統,感召了一代又一代國人的振奮進取。

文者,如孔孟;武者,如關公;仕者,如比干、屈原;農者,如神農、后稷;工者,如墨子、魯班;商者,如范蠡、子貢。“祀”的異體字有把“巳”換成“冀”,有“希冀”的意思,也就是希望。祭祀的過程,禱告是形式,目的是“希望”,獲得神明祖先的指引,強化“祀”者的信心。老人家曾教導我們,“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希望,要增加我們奮鬥的勇氣!”現在我們常說,生活要有儀式感。

因爲儀式感,會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充滿希望。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什麼與什麼?

祀與戎。這句話出自《左傳》,劉康公見於成公十三年,出自劉康公的一段說辭。

原文:劉子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

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譯文:劉康公說:“國家的大事情,在於祭祀和戰爭。祭祀有分祭肉之禮,戰爭有受祭肉之禮,這是和神靈交往的大節。現在成子(指成肅公)表現出懶惰不恭,丟棄天命了,恐怕回不來了吧!”道理:古代祭祀和軍事同等重要,軍事征服的是人,而祭祀征服的是人心。樹立神明的形象,來統治人心。

戰爭所能達到的目的遠不及祭祀。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出自哪裏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出自《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一、原文劉子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

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二、釋義劉康公說:“國家的大事情,在於祭祀和戰爭。

祭祀有分祭肉之禮,戰爭有受祭肉之禮,這是和神靈交往的大節。現在成子(指成肅公)表現出懶惰不恭,丟棄天命了,恐怕回不來了吧!”三、解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在強調祭祀對於戰爭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對鬼神的信奉。擴展資料《左傳》《論語》等儒學經典中關於祭祀的論述一、《左傳》:“犧牲玉帛,弗敢加也。”解釋:牛羊的牲畜以及玉帛,不能夠缺少。

二、《論語·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解釋: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

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三、《論語·述而篇》: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

《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解釋:孔子病情嚴重,子路向鬼神祈禱。

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誄》文上說:‘爲你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什麼與什麼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句話出自《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

原文爲劉子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

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 一、原文 劉子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 二、釋義 劉康公說:“國家的大事情,在於祭祀和戰爭。祭祀有分祭肉之禮,戰爭有受祭肉之禮,這是和神靈交往的大節。現在成子(指成肅公)表現出懶惰不恭,丟棄天命了,恐怕回不來了吧!” 三、解讀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在強調祭祀對於戰爭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對鬼神的信奉。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是什麼意思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意思

1、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爲:國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軍事。

2、春秋時周臣劉康公關於國家政事的論斷。

“祀”爲祭禮,“戎”爲兵事,兵事有“服”祭之禮。《左傳》成公十三年,成肅公“受服於社,不敬”,劉康公評論日:“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

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神,篤在守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胳,戎有受服,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

”(《左傳·成公十三年》)在神權思想統治社會的上古時代,祀神致福是社會生活中的頭等大事。自殷周之際至於春秋戰國,人本、民本思想雖已形成強大的思想潮流,但神權之餘威依然籠罩社會,社會生活中的一切大事,幾乎都要祭神問天。劉康公以“兵戎”並列於“祭祀”,反映出已認識到戰爭對國家生活的重要影響。

故《孫子兵法》開篇強調“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始計》)。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是什麼意思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是“國家的大事情,在於祭祀和戰爭”的意思。《左傳•成公十三年》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言簡意賅,常爲後人引用而成習見之語,今人一般將“祀與戎”理解爲祭祀與戰爭,如沈玉成《左傳譯文》雲:“國家的大事情,在於祭祀和戰爭。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什麼意思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祭祀。商代非常注重祭祀,周代商後繼續堅持“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的目的大致有三種,一:用祭祀弭災。

弭災即消災。

災指狂風、暴雨、久旱、山崩地震、瘟疫等自然災害和戰爭、盜賊、政變等人事災害。遇有災害發生,齊人常常進行祭祀,以達到除害之目的。二:用祭祀求福。求福的內容很廣,如農業豐收、畜牧旺盛、漁獵多獲、戰爭勝利、生兒育女、健康長壽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祈求豐收,古人稱爲祈年。

三:用祭祀報謝。報謝把是爲了報謝神靈的恩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