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什麼與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7W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祀與戎:祭祀與戰爭

這是句著名的話。字面意思就是國家的大事情,在於祭祀和戰爭。

主要是在強調祭祀對於戰爭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對鬼神的信奉。

該句出自《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劉子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

譯文:劉康公說:國家的大事情,在於祭祀和戰爭。祭祀有分祭肉之禮,戰爭有受祭肉之禮,這是和神靈交往的大節。現在成子(指成肅公)表現出懶惰不恭,丟棄天命了,恐怕回不來了吧!”

《左傳》的介紹:

《左傳》,舊傳爲春秋時期左丘明著,近人認爲是戰國時人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爲《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後多稱《左傳》。它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歷代儒客學子重要研習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記史文學作品,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爲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左傳》作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之一,2021年已經推出。

左丘明的介紹:

左丘明,生卒年不詳,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長期以來由於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者對左丘明的姓名、時代、籍貫、官職及著作一直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尚無定論。

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曾任魯國史官,相傳爲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於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爲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歷來學者對他的時代、籍貫、官職及著作都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尚無定論。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爲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什麼與什麼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什麼與什麼?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是句著名的話。字面意思就是國家的大事情,在於祭祀和戰爭。

主要是在強調祭祀對於戰爭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對鬼神的信奉。

該句出自《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劉子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

事情的起因

晉侯要攻打秦國,派特使郤錡向魯成公借兵,但這位郤錡在行事的過程中,不夠恭敬有禮,因此遭到孟獻子的非議。孟獻子是魯成公的高級副手,遇有朝拜周王等重要事宜,每與之同行。該孟氏批評郤錡說:“禮,身之幹也。敬,身之基也。郤子無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師,將社稷是衛,而惰,棄君命也。不亡何爲?”

等於說郤氏的失禮不敬有負君命,無異於自己找死。因爲在孟氏看來,禮的重要相當於人的軀幹,而敬則是人的立身之地,失禮不敬將導致無以立足。何況這位特使郤錡是晉景公的上卿之子,現在又作景公的兒子晉厲公的上卿,是爲“嗣卿”,地位不可謂不顯要。越是地位顯要的官員如果行事不敬,後果越發嚴重。

而當同年三月,魯成公與晉侯朝拜周簡王,會同劉康公、成肅公準備一起伐秦的時候,成肅公在社廟接受祭品,也發生了失禮不敬的行爲,這引起了劉康公的強烈不滿,大發議論說:“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

能者養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神,篤在守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這段議論的名句便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左傳》有云國家大事在什麼與什麼?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出自《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

意思是,國家的大事情,在於祭祀和戰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強調了祭祀與軍事的重要性,祭祀是意識形態建設,軍事是掌握暴力組織。祭祀反映古人對於天地、神明、自然界、先祖等的敬畏和崇拜,顯示政權的合法性,彰顯君權神授。戰爭比較好理解了,肯定是國家大事。

相關信息

《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記史文學作品,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爲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左傳》作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之一,2021年已經推出。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什麼與什麼?

在祀與戎。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班固等人都認爲《左傳》是左丘明所寫。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唐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後,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爲寫《左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於它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

《左傳》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曆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晉範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