鐸讀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1.45W

duó。

鐸是一種中國古樂器,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古代宣佈政教法令用的。盛行於中國春秋至漢代。木鐸。鈴鐸。鐸舞。中國古代銅製打擊樂器。多用於軍旅。其形制略近於甬鍾,但比鍾小。柄短而呈方形。體腔內有舌或無舌。有舌者可搖擊發聲。舌分銅製與木製兩種。銅舌者爲金鐸,木舌者爲木鐸。《左傳·襄公十四年》:“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於路’”。注:“遒人,行令之官也。木鐸,木舌金鈴”。

鐸爲戰時的樂器。如《國語·吳語》:“行頭皆官師,擁鐸拱稽……”至於其具體的作用,照《周禮·地官·鼓人》的說法,乃是:“以金鐸通鼓。”據鄭玄注得知:“鐸,大鈴也,振之以通鼓。”至於負責振鐸的人,照《周禮·夏官·大司馬》的說法,是“司馬振鐸”。賈公彥進一步疏解說:“此是金鈴金舌,故曰金鐸。在軍所振,對金鈴木舌者爲木鐸,施號令時所振。”至於“通鼓”之說,賈疏認爲“兩司馬振鐸,軍將以下即擊鼓,故云通鼓”。而按《說文》的註解,“通,達也”。孫詒讓認爲:“以鼓者非一人,故振鐸令一人先鼓,衆人遍鼓之。”無論如何,從《周禮·夏官·大司馬》的記載來看,擊鼓與振鐸的確應當是緊密相連的。如“三鼓振鐸”;“鼓人皆三鼓,兩司馬振鐸”云云,均可顯見此點。

不過,這種振鐸以通鼓的規則,在春秋末期似乎不再流行,如《國語·吳語》有云:“王乃秉枹,親就鳴鐘,鼓丁寧、錞於,振鐸,勇怯皆應,三軍皆譁,扣以振旅,其聲動天地。”從這段文字來看,似乎是各種戰鼓樂器和喧譁之聲一起發動,並無先後之別。或者,這乃是“禮崩樂壞”的表現也未可知。

鐸讀什麼

中國古代十大樂器一般是指琵琶、二胡、編鐘、簫、笛、瑟、琴、壎、笙和鼓這十種民族樂器。

琴發明於伏羲時代(伏羲在位年代2400 BC-2370 BC,參見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爲五絃之琴,或云爲神農(2370 BC-2338 BC)所作(《古史考》:伏羲作琴、瑟。《綱鑑易知錄》:伏羲斫桐爲琴,繩絲爲弦;綆桑爲瑟。《說文》:琴,苞犧氏所作絃樂也。《帝王世紀》:神農始作五絃之琴,以具宮商角徵羽之音。歷九代至文王,復增其二絃,曰少宮、少商。)琴發明的地點在今魯西豫東地區(伏羲之都在今河南淮陽,神農之都在今山東曲阜)。

古人云:“八音之中,惟弦爲最,而琴爲之首”,“衆器之中,琴德最優”,這個琴字指的就是古琴。 “琴者靠天地之聲”,“通神明,驚鬼神”,“因而瓠巴鼓琴,飛鳥翔集,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玄鶴延頸”.....幾乎古代所有有關音樂的故事都來自古琴。古琴又有着極爲廣闊的藝術表現力,清越、古樸、圓渾而又極富穿透力和質感,所以其表現境域十分寬廣:清微淡遠的《平沙落雁》、質雅清純的《梅花三弄》、悠閒舒緩的《漁樵問答》、剛烈粗厲的《廣陵散》、哀婉沉痛的《長門怨》、氣勢磅礴的《流水》,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是古琴所不能表達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