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窯始燒於什麼的民間

來源:趣味百科館 4.1K

宋代。德化窯是始燒於宋代的民間瓷窯。

德化窯位於今福建德化,作爲著名的瓷窯,是福建沿海地區古外銷瓷重要產地之一。

德化窯始燒於什麼的民間

發現由宋到清歷代窯址達一百八十處,重點發掘了屈鬥宮、碗坪侖兩處窯址。德化瓷器是中華陶瓷燒造中的藝術珍品,始於宋代,明代後得到巨大發展,以白瓷塑佛像聞名。其製作細膩,雕刻精美,造型生動,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碗坪侖燒瓷較屈鬥宮古窯址早,燒青白瓷,有的接近白釉,刻花蓖劃紋裝飾較多,盒子遺留甚豐,蓋面所印陽紋裝飾達一百餘種,題材之豐富在南方地區首屈一指,南宋時有專門製作盒子的作坊,盒蓋上陽文印花裝飾題材豐富,有動物、花卉等近百種圖案。

商周至唐代德化窯的產品爲原始青瓷和青瓷,年代的個性化特徵明顯。胎質較鬆軟,胎釉結合好,釉層比其他時期厚,釉呈淡青色或青色。器胎吸水膨脹,器表釉面時有出現冰裂現象。

釉不及底,底露胎。手拉坯成型,平底,大多數器物留有斜壓半刀痕。器型矮小,圓胖。

碗類圓口,有的敞口或撇口。北宋以青白瓷爲主,還有部分青瓷,胎體堅硬,青白釉白中泛青,器物在窯爐中瓷化,胎釉結合好。部分器物澀口,外釉不及底,底露胎。

器物種類有碗、盤、鉢、洗、爐、執壺、柱子和瓶等。部分器物成型開始採用模印成型法。器型較大,扁圓,不高,圈足,足底平刀、斜刀痕跡較明顯。器型表面裝飾豐富,有陽紋和陰紋,紋飾題材較廣,常見的有纏枝紋、卷草、流雲、篦紋、篦點紋、團花、蓮花、蓮瓣、牡丹及釉下文字,構圖疏密有序,變化大。

改變了唐代器物素面的做法。南宋的年代特徵有紀年器作爲參照,這一時期仍以生產青白瓷爲主,還有影青瓷、醬釉瓷、黑釉瓷、青黃釉瓷等,在色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器型有所變化,除部分器型較小的碗、盞、碟、盒、爐、鉢等以外,瓶和軍持在結構上改變了矮胖的審美觀,講究頸部高度與體量的勻稱統一,器物開始由“矮胖”變爲“苗條”。由於胎質灰暗,此期的裝飾樸素簡單,許多產品爲素面、模印陽紋和刻、劃陰紋的紋飾,主要有卷草紋、蓮花、纏枝圖案等,此期的蓮瓣瘦長,部分碗、盞內有壓印釉下圖案,圖案以花紋爲主。元代的年代特徵以屈鬥宮窯出土的器物爲代表。

在屈鬥宮窯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三件可提供年代信息的標本,它們分別是一件模印蒙古人頭像的青白釉洗,一件蒙汗“天”字銘三足墊餅,一件“丁未”銘匣鉢。這三件器物爲屈鬥宮的年代確定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屈鬥宮窯生產年代在南宋晚期至元代,器物除延續南宋生產的青白釉瓷外,主要生產白釉瓷。屈鬥宮窯屬分室龍窯,且採用了氧化焰燒成工藝,使器物釉面瑩潤、光亮,釉層厚、呈牙黃色。

器物與北宋、南宋相比較:裝燒工藝提高,碗類光口,胎質白潤,造型矮小;裝飾精細,以模印爲主,改變了南宋釉下印花的裝飾技法;圖案簡潔、精美,以宗教圖案爲多;除洗、盒等扣燒器物外,多數器型光口,外釉不及底,模印底,底露胎。瓷種有青白瓷、白釉瓷等;白釉瓷釉面多呈乳自色,白中微帶牙黃色。器型有碗、盤、杯、洗、壺、瓶、盒子、鉢等。

胎白或灰白,質地堅硬。此期的裝飾繁細、精美,以宗教類爲主,特別是盒類,多數帶有“蓮瓣紋”、“補符號”字紋的圖案。模印成型爲主,紋飾刻在模印上,主要紋飾有蓮瓣紋和纏枝卷草紋,此外還有蝴蝶、飛鳳、菊瓣、折枝牡丹等紋飾。

其中盒類裝飾圖案最爲豐富,有梅花、葵花、菊花、飛鳳、嬰戲、獅球、錢紋、蓮花、牡丹及“福““壽”、“長壽新船”等文字紋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