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爲我國記言文之祖的是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2.55W

被稱爲我國“記言文之祖”的是《尚書》,是關於中國上古歷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西漢初存二十八篇,相傳由伏生口授,用漢時通行文字隸書抄寫,是爲《今文尚書》。

漢武帝時,魯恭王劉餘從孔子宅壁中發現用先秦文字書寫的《尚書》四十五篇,謂《古文尚書》,後因戰亂散佚。

被稱爲我國記言文之祖的是什麼

東晉時梅賾獻《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二十五篇,又將原《今文尚書》二十九篇析成三十三篇,總成五十八篇。記事上起堯舜,下迄秦穆公,按虞、夏、商、週四部分排列。體例分爲典(典範的經籍)、漠(通“謀”,討論策劃國事的文體)、訓(教誨開導的文體)、誥(統治者對臣民訓誡勉勵的講話)、誓(征伐或交戰前的誓師詞)、命(君主獎勵賞賜臣僚的命令)六種。作爲早期散文的代表,其敘事記言有其獨到之處,爲後世散文之典則。

其語言文字的主要特點是古雅艱深。現存《古文尚書》以李盛鐸原藏宋刻本《附釋音尚書註疏》最早。《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9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現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較《今文尚書》多16篇)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僞《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25篇)。

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僞《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尚書》列爲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2018年11月,清華大學戰國竹簡研究成果發佈,其中古文《尚書》系後人僞作。

其「部份篇目」內容的來源可靠性從南宋開始遭受懷疑。清初,這些篇目在主流學術界被定作「僞書」,甚至排除出《尚書》之外。近十多年來,隨着出土文獻研究的發展,大大拓展了對古代尚書文獻的認識。《尚書》所遭劫難頗多。

清代段玉裁在《古文尚書撰異》裏說:“經惟《尚書》最尊,《尚書》之離厄最甚。秦之火,一也。漢博士之抑古文,二也。馬、鄭不注古文逸篇,三也。

魏、晉之有僞古文,四也。唐《正義》不用馬、鄭,用僞孔,五也。天寶之改字,六也。宋開寶之改《釋文》,七也。

七者備而古文幾亡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