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不見人是哪首古詩啊

來源:趣味百科館 3.22W

“空山不見人”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鹿柴》,這是一首寫景詩,是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經典作品之一。這首詩通過寥寥數語,描繪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

第一句以平淡的語言寫山之空,看不到人影。

空山不見人是哪首古詩啊

緊接着第二句“但聞人語響”,是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人語喧譁之後,山林更顯幽靜了,空寂感更加突出。最後兩句寫夕陽的斜暉給幽暗的深林增添了一抹亮色,光影和幽暗也形成鮮明對比,更加突出深林的幽暗了。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摹狀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着眼點在於景物之奇。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我們走進深山密林都有這樣的經驗:山中分明杳無人跡,卻突然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前後左右環視尋覓,又見不到一絲人影。詩的前兩句,寫的就是這種情境。

能聽到話語,人應在不遠之處,然而竟不得見,可見山林之茂密幽深。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寂靜。按常理,寂靜的空山儘管“不見人”,卻非一片死寂。

瑟瑟風聲,潺潺水響,啾啾鳥語,唧唧蟲鳴,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然而,詩人讓這些聲音都消隱了,只是緊緊抓住偶爾傳來的一陣人語聲。在一切都杳無聲息之中,這突然而至的“人語響”,顯得格外清銳,似乎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寂靜。

可是,正如南朝王籍的詩所描繪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空谷傳音,只會愈見空谷之空。這短暫的“響”,反襯出的是長久乃至永恆的空和寂。待人語響過,山林復歸於靜,而由於剛纔的那一陣“響”,此時的空寂便會更加觸人心目。“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景”,日光,“返景”,夕陽返照的餘暉。深林本就幽暗,林間樹下有青苔,更強調了其幽暗。夕陽斜斜地投進深林,又透過枝葉間的縫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讀來,會覺得這一抹餘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了一線光亮,給冷冷的青苔帶來了一絲暖意。

但稍加體會就會感到,實際恰與此相反。斜暉帶來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這就譬如作畫,在大幅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一點暖色,在四周冷色嚴嚴的包裹下,暖色只會顯得微弱和孤立無援,絕不會改變整幅畫的基調,而被襯托後的冷色,反而會帶給人更深刻的感受。王維 〔唐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幽靜的山谷裏看不見人,只聽到人說話的聲音。落日餘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