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誰寫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6.85K

蘇軾。出自《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誰寫的

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

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人們因其號而稱之爲蘇東坡。至於東坡居士的來歷,還要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起。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詩人,自樂天,號香山居士,曾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

天和十年(815年),因上表請求通緝嚴懲刺殺丞相武元衡的兇手,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爲江州司馬。十三年(818年),升忠州刺史,後又升中書舍人。忠州城東,有一片坡地,閒暇之時,白居易經常至此栽花種樹,並寫下了大量借景抒情的詩作,其中多有“東坡”二字。

如《東坡種花》二首,其一有“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其二有“東坡春向暮,樹木今何如”之句。又有《步東坡》詩:“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種樹。

”當白居易離開忠州時,又有《別東坡花樹》詩,其中有“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蘇軾雖然恃才傲物,但對於白居易的詩可以說是仰慕至極,在其《贈寫真李道士》中有“他時要指集賢人,知是香山老居士”,《贈善相程傑》有“我似樂天君記取,華顛賞遍洛陽春。”蘇軾的仕途命運與白居易也頗有相似之處。他與當朝宰相王安石政見不一,元豐二年(1079),因作詩諷刺王安石及其所推行的新政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

在黃州,蘇軾深感自己與白居易有着相同的遭遇,因白居易自忠州升任中書舍人,而蘇軾也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東山再起,便一方面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一方面從白居易的忠州詩作中擷取“東坡”二字爲已號。果不其然,宋哲宗即位不久(1086)年,蘇軾便經由常州也升任了中書舍人,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巧合。南宋詩人龔頤正在其《芥隱筆記》中說“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於白樂天詩云”,宋人周必大也說:“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着,大略相似。

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古人所指,也正是這個意思。

詩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出處?

出自: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代: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譯文:譯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

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着,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擴展資料: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

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爲“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爲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爲“小道”。

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他認爲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爲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爲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出自哪首詞,能把整篇詞給我嗎??

一、出處【作者】蘇軾 【朝代】宋《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二、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三、譯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着,一邊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擴展資料一、創作背景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爲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二、作品賞析此詞爲醉歸遇雨抒懷之作。

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着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爲之一新,心胸爲之舒闊。

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全詩

定風波 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摺疊編輯本段註釋譯文摺疊詞句註釋已而:不久,一會兒。吟嘯:吟詠長嘯。芒鞋:草鞋。

一蓑煙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風雨裏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料峭:微寒的樣子。

蕭瑟:風雨吹落的聲音。也無風雨也無晴:風雨天氣和晴朗天氣是一樣的,沒有差別。也無風雨也無【晴】:晴與情諧音,手法爲雙關,意在指感情上也是如此。

摺疊白話譯文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經捨棄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所以寫了這首詞。不必去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着,一邊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輕快勝過駿馬,誰會怕!披一身蓑衣,任憑一生風雨。

料峭的春風將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摺疊編輯本段創作背景元豐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後所作。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爲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皆覺狼狽。

雨過天晴,作者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見的大雨,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達與樂觀。摺疊編輯本段作品鑑賞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

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着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爲之一新,心胸爲之舒闊。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爲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啓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