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的作者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4.7K

劉禹錫。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漢族,洛陽人。

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1-2] ,又自言系出中山,[3] 其先中山靖王劉勝,晚年自號廬山人。

望洞庭的作者是誰

唐代大儒、哲學家、文學家、詩人,有“詩豪”之稱。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爲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爲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爲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

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望洞庭唐代: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秋夜明月清輝,遍灑澄淨湖面,湖面平靜無風,猶如鐵磨銅鏡。遙望美麗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聯翩。那翠綠的君山,真像銀盤裏的一枚玲瓏青螺。《望洞庭》作於長慶四年(824年)秋。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

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紀錄。 二十年來,劉禹錫在長安、朗州、連州、夔州之間的輾轉着,數次經過洞庭湖,不知不覺就有了感情。好像洞庭湖是他的一位老朋友,每次都要小作停留。

而這一次,他又特地繞道去看望“老友”。“月光照亮了水色,水色倒映着月光,它們是一對密友還是一對愛人?竟是如此地相得益彰。潭面無風,水波不興,青翠的君山矗立在洞庭湖中,遠遠望去,恰似銀盤裏一枚碧綠的青螺。”一個事業上失意的男人,竟然能看到這般景象,可見他並沒有因被貶而毀掉自己的奇思逸興,這樣的樂觀心態真真是極好的!秋夜蒼茫,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澄澈空明;素月的青光,縹緲、空靈。

一“和”字,詩人便將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此時,迷迷濛濛的湖面,風平浪靜,一派和諧寧靜,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只有這“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才能讓湖光和秋月兩相協調,輝映成趣。

時光漸漸推移,殘餘的暮靄完全消盡。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詩人接連產生了兩個比喻——“白銀盤裏一青螺”,先將洞庭湖水喻爲“白銀盤”,然後再將湖中的山喻爲“青螺”,真美哉!把人和自然的關係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劉禹錫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