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雜詩其五是誰寫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6.48K

龔自珍。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號定盦(一作定庵)。

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己亥雜詩其五是誰寫的

晚年居住在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

48歲辭官南歸,次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着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爲“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爲《龔自珍全集》。

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他一生創作,詩、詞、文都有建樹,被後世稱爲“近代文學開山作家”。

著有《龔自珍全集》傳世。龔自珍的文學創作,表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特點,開創了近代文學的新篇章。龔自珍認爲文學必須有用。

他說,“曰聖之時,以有用爲主”,“求政事在斯,求言語在斯,求文學之美,豈不在斯”(《同年生吳侍御傑疏請唐陸宣公從祀瞽宗……》)。指出儒學、政事和詩文具有共同目的,就是有用。他認爲詩和史的功用一樣,都在對社會歷史進行批評,文章、詩歌都和史有源流的關係。他認爲《六經》是周史的宗子;《詩經》是史官採集和編訂起來的,而且“詩人之指,有瞽獻曲之義,本羣史之支流”(《乙丙之際箸議第十七》)。

因此,選詩和作史的目的,都是“樂取其人而臚之,而高下之”,進行社會歷史批評。所以他把自己的詩看成“清議”或“評論”,“貴人相訊勞相護,莫作人間清議看”(《雜詩,己卯目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安得上言依漢制,詩成侍史佐評論”(《夜直》)。從這一詩論觀點出發,他認爲詩歌創作的動機是由於“外境”即現實生活所引起,“外境迭至,如風吹水,萬態皆有,皆成文章”(《與江居士箋》),不得不然。而創作方法則和撰史一樣,應利用一切歷史資料(《送徐鐵孫序》)。

龔自珍的詩和他的詩論是一致的。他打破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模山範水的沉寂局面,絕少單純地描寫自然景物,而總是着眼於現實政治、社會形勢,發抒感慨,縱橫議論。他的詩飽含着社會歷史內容,是一個歷史家、政治家的詩。他從15歲開始詩編年,到47歲,詩集共有27卷。

他很珍惜他的少作,“文侯端冕聽高歌,少作精嚴故不磨”;“少年哀樂過於人,歌泣無端字字真”(《己亥雜詩》)。這些“精嚴”而“字字真”的少作,雖然都已失傳,但當時卻是針對政治腐敗和官僚庸俗的“傷時”、“罵坐”之作,被一般文士視爲“大不可”的。因此他又曾幾次戒詩。

已亥雜詩•其五清代:龔自珍

己亥雜詩(其五)【作者】龔自珍 【朝代】清譯文對照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標籤:愛國古詩三百首情感敘事抱負抒情國中古詩譯文 註釋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着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賞析 相關內容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着“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爲國爲民儘自己最後一份心力。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

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雲,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鬆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裏另有一番作爲。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迴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爲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

詩的後兩句以落花爲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 清道光十年(1839)春末,龔自珍因事辭去禮部主事之職,於農歷四月二十三日動身南歸。詩人客居京城達二十年之久,北京已成了他的第二故鄉。今日一旦離去,已屆四十八歲的晚年了。

“先生官京師,冷署閒曹,俸入本薄,性既豪邁,嗜奇好客,境遂大困,又才高觸動時忌。”其辭官離京時的萬端棖觸,可以想見。 首句“浩蕩離愁白日斜”,以“浩蕩”二字,極爲凝練地寫出離愁的深廣。

“白日斜”三字一筆勾勒景物,以夕陽西沉、暮色蒼茫的氣氛,強化了詩人離京時的眷戀、悵惘、失落、孤獨的種種情懷。詩人南下,本是回到故鄉,然而他卻感慨道:“吟鞭東指即天涯”。

龔自珍已亥雜詩第五首

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原文】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註釋】①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 年。

②浩蕩:這裏形容愁緒無邊無際的樣子。③吟鞭:詩人自己的馬鞭,這裏吟鞭指向,指詩人所去的方向。 天涯:天邊,形容很遠的地方。④落紅:落花。

⑤化作春泥:變成春天的泥土。【譯文】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着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馬鞭向東舉起這一起身,從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泥土,還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簡析】 這首詩寫辭官歸鄉時的離愁,並表示願繼續爲國家社會效力。 龔自珍《已亥雜詩》多用象徵隱喻,想象豐富、奇特,運用意象手法創景抒情。例如此詩前兩句寫景。

望着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作者從小就在北京讀書,又在北京考中進士做官,北京是他的第二故鄉,是他的理想所在。現在,他被迫離京,心情是多麼複雜呀!黃昏日落的慘淡景象,天涯海角的遙遠距離,使他的離愁更加浩大而沉重了。

詩的後兩句,詩人將筆鋒一轉,即景抒情,表達了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多麼新奇的詩句。在古人眼裏,凋謝飄零的落紅,總是引起嘆息和傷感的“無情物”;然而作者卻看到它有情的、積極有爲的一面,用來比喻辭官歸隱的自己,表現一種不甘自棄、繼續奮鬥的精神,表明要在退出官場後仍然爲國家、爲民族貢獻自己的一切。 從結構上看,全詩分前後兩部分,前兩句爲第一部分,後兩句爲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裏,詩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寫出一片浩蕩的離愁,以落花自況,賦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爲過渡,從落花──春泥展開聯想,把自己變革現實的熱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後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傾吐了深曲的旨意。至此,詩中的離愁已變成崇高的獻身精神,天涯、日暮、落花,已和春泥孕育的未來高度融爲一體。從而表達了自己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春天的憧憬,把讀者帶進一種瑰麗的、霞光豔豔的境界。願化作春泥,去充實春天的生命,去滋潤未來的花,如花的未來。

己亥雜詩其五的意思和原文

《己亥雜詩》是清代詩人龔自珍創作的一組詩集。接下來分享己亥雜詩其五的意思和原文。

《己亥雜詩》其五的意思和原文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着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原文: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其五賞析 寫詩人離京的感受。

雖然載着“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爲國爲民儘自己最後一份心力。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詩的後兩句以落花爲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

《己亥雜詩》其五作者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號定庵。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

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己亥雜詩》作於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這一年作者48歲,因厭惡仕途,辭官離京返杭,後因迎接眷屬,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即興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詩,於是誕生了《己亥雜詩》。

己亥雜詩其五寫作背景

《己亥雜詩·其五》寫作背景:道光十九年(1839),龔自珍已48歲,對清朝統治者大失所望,毅然決然辭官南歸,迴歸故里,後又北上迎取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雞毛寫在賬簿紙上,投入一個竹筐裏。後來共“得紙團三百十五枚,蓋作詩三百十五首也”《與吳虹生書》,寫就巨型組詩。

原文: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譯文: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着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賞析:作者當時憤然辭官,離別親朋好友,愁腸百結。

“浩蕩”一詞,除了說明愁緒之濃,還蘊蓄着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對當政者的憤然、對人民生活的擔憂等各種複雜的思想感情。浩蕩離愁白日斜。別離愁緒已經充塞天地、浩浩難禁,何況正值夕陽西墜,日暮搖落之際,詩人此時的心緒,便可想而知。

如果借用詞組結構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蘊,以離愁爲中心詞的話,那麼,浩蕩是離愁的定語,而白日斜則是離愁的補語。白日斜是說作者帶着離愁南歸,因爲愁緒鬱積在胸中,所以感覺上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日薄西山。這裏不說夕陽而取白日,正好與作者當時的心情相吻合,也隱喻當時國勢漸頹的社會現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