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的詩人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1.86W

李白。《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一首留別詩。

此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後兩句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爲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

贈汪倫的詩人是誰

全詩如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歌聲。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麼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一片情深。

李白斗酒詩百篇,一生好入名山遊。據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有一位素不相識的汪倫,寫信給李白,邀他去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旅遊,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

見汪倫乃涇川豪士,爲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遂問桃園酒家何處?汪倫道:"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留數日離去,臨行時,寫下上面這首詩贈別。顯然,這首詩是李白即興脫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歷來爲人傳誦。然而,也因爲它像生活一樣自然,人們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詩的三四句,後代詩家還有一點評論,開頭兩句口語化的平直敘述,就說不出所以然來了。其實,結合上述背景來看,頭兩句也是寫得極其成功的。"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我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那聲口語言簡直是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灑神態。

"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來就沒有上層社會送往迎來那套繁瑣禮節,看來,李白走時,汪倫不在家中。

當汪倫回來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攜着酒趕到渡頭餞別。不辭而別的李白固然灑脫不羈,不講客套;踏歌歡送的汪倫,也是豪放熱情,不作兒女沾巾之態。短短十四字就寫出兩人樂天派的性格和他們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也許正因爲兩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爲同調,很珍視汪倫的友情。

情之所至,遂對着眼前風光綺麗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結合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這兩句詩也如脫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詩家常用的寫法,如說汪倫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樣深呀,當然也可以,但顯得一般化,還有一點"做詩"的味道。

現在的寫法,好象兩個友人船邊餞別,一個"勸君更進一杯酒",一個"一杯一杯復一杯"。李白酒酣情濃,意態飛揚,舉杯對腳下悠悠流水說道:"桃花潭水啊,別說您多麼深了,可不及汪倫的友情深呢!"口頭語,眼前景,自有一種天真自然之趣,隱隱使人看到大詩人豪放不羈的個性。所以,清人沈德潛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

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爲無味。而此詩自呼其名開始,又呼對方之名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後人愛用李白的話評價李白的詩,是很有見識的。

誠然,李白即興賦詩,出口成章,顯得毫不費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無矯飾,而自有一種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尋常還奇蝴",正所謂炫爛之極,歸於平淡,這種功夫是極不易學到的。

上面這首《贈汪倫》就集中體現了李白這種自然高妙的詩風。我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如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上述李白這首詩表情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藝術感染力。

由此可見,文學現象是複雜的。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不能。

贈汪倫的作者是什麼朝代詩人誰?

贈汪倫的作者是李白,唐代詩人。李白是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平時好交友,而且詩書一絕。

贈汪倫是就是李白在涇縣遊歷的時候,在準備離別之際,寫給他的好友汪倫的一首離別詩,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

贈汪倫是誰寫的作者是誰

《贈汪倫》的作者是李白,是唐代的。下面是我整理的詳細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贈汪倫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評價:“李白之詩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詩德參天地,源於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舊唐書》記載李白爲山東人;《新唐書》記載,李白爲興聖皇帝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贈汪倫創作背景 此詩約爲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李白自秋浦往遊涇縣(今屬安徽)桃花潭時所作。

汪倫是李白的友人。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註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遊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後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爲唐時知名士”,爲汪華五世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係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爲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詳見《李白學刊》第二輯李子龍《關於汪倫其人》)。

後汪倫任滿辭官,居涇縣之桃花潭。按此詩或爲汪倫已閒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

贈汪倫的代詩人是誰?

贈汪倫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李白 〔唐代〕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李白乘舟將要遠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賞析此詩是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後兩句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爲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詩的兩句描寫的是送別的場面。“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詩人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那種語言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灑神態。

“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 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爲結句預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繫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

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爲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贈汪倫作者是誰代詩人?

李白,唐代詩人。贈汪倫作者: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爲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贈汪倫的代詩人是誰

贈汪倫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全詩如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全詩譯文:我正乘上小船,剛要解纜出發,忽聽岸上傳來,悠揚踏歌之聲。看那桃花潭水,縱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倫送我之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