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爲什麼讀que

來源:趣味百科館 2.5W

贛方言讀音。

據陳氏家譜記載,自陳寅恪祖父陳寶箴(字右銘)親自創制“三恪封虞後,良家重海邦”的字派頒行後,修水老家著錄在《宗譜》上的“恪”字輩,已不下千人,其中有六個“陳寅恪”。這些以“恪”字命名的宗親,無論是他們本人還是他們的長輩(包括寅先人陳右銘、陳三立諸先生),都讀“恪”爲ko (古入聲),怎麼會變成que呢,這牽扯到是贛方言的一大特色。即贛方言裏“確實”,“的確”的確都讀爲都讀“恪”爲ko (古入聲)。而這個音又來自粵音,清末的廣州,是中國最早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廣州十三行是貿易的中心,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爲了普及文化教育,曾經一度出現過許多像粵方言學習官話的識字讀本,粵音裏面標“卻”“確”的音標都爲ko,江西與廣州毗鄰,出外打工的人把這個音帶回了老家江西,江西人也慢慢的就習慣了這樣的讀法,而且還一直延續至今呢,如上世紀70年代的音譯的外來詞dacron,它的英文意爲思是一種以醛化合物爲原料的合成纖維,布料比較細膩,透氣,由粵語諧音翻譯成了“的確(ko)涼”雖然是大白話,但聽起來的確涼快。炎炎夏日,穿着這種布料做的衣服想不涼快都不行了。我80多歲的爺爺至今還保留了這種布料做的衣服,一到夏天就念叨說:的確(ko)涼布做的衣服就是穿的涼快!既然恪與確的讀音是一樣的,既然確變成現代漢語可讀爲que,而恪又爲什麼不可讀爲que呢!

陳寅恪爲什麼讀que

陳寅恪先生出自名門,其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洋務運動之前的湖南曾是保守閉塞之地,但突然開始興學、辦報、建工廠、考礦,這就得益於陳先生的祖父,當時的湖南巡撫陳寶箴。

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也是一名頗有遠見的大才子,被後人稱作“清末四公子”之一。一個頗有節氣的文人,最後因爲抗戰絕食而死。

陳寶箴和陳三立從來不是封建頑固之人,戊戌變法失敗後,整個家族認識到只有充分學習到西方優秀的文化,才能拯救當時的中國。

陳寅恪博學強記,在這個文化氛圍濃郁的家庭環境的薰陶下,從小就廣泛閱讀經、史、哲學典著,這爲他以後厚實的國學功底打下堅實的基礎。父親陳三立在其13歲時就把他送出國,接受了嚴格的西方教學訓練。

他輾轉游學共13年,先後去過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各個西方國家。他學貫中西,兒時的國學教育使其中國古典文學底蘊深厚,遊學西方的經歷使其精通22門語言。

他接受西方教學的同時,從來不忘記自己民族本位,強大的文學功底被世人稱之爲“活字典”和“教授的教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