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認爲西方几何學來源於什麼勾股之學

來源:趣味百科館 2.34W

黃宗羲認爲西方的幾何學是來源於《周髀算經》的勾股之學。《周髀算經》是中國歷史長河中比較古老的天文學與數學著作,這本著作在數學上的卓越成就主要是介紹了勾股定理。

其成書在公元前1世紀,主要解釋了當時的蓋天說以及四分曆法這兩個問題,同時該書還涵蓋了四季和氣候的變化,以及包北有極,晝夜更替的道理。

黃宗羲認爲西方几何學來源於什麼勾股之學

《周髀算經》採用最簡便可行的方法確定天文曆法,揭示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囊括四季更替,氣候變化,包含南北有極,晝夜相推的道理。給後來者生活作息提供有力的保障,自此以後歷代數學家無不以《周髀算經》爲參考,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正文以陳子和榮方對話開頭,先談些科學觀和方法論:“夫子之道,知日之高大,光之所照,一日所行遠近之數,人所望見四極之窮,列星之宿,天地之廣袤。”“此皆算術之所及。

”是完全相信科學和理性,主張世界可以認識的。全書內容有不少數學和邏輯的矛盾,而上卷自身似仍不失爲一完整自洽的體系,其中含有下列天文學概念:給出了基本的觀測和計算方法——立竿測影和勾股重差,假定8尺直竿夏至正午影長南北千里差1寸。這意味着天和地是一對平行平面。

書中由此求得天地間距是8萬里。天平面以北極爲中心旋轉,週期爲1晝夜;太陽在天平面上沿黃道運行,週期爲1年。太陽在天上每天劃出的同心圓,冬至半徑最大,夏至半徑最小,春秋二分爲中間值。

按等間隔規定7個同心圓爲“七衡”,中間有6個間隔爲“六間”。冬至圓爲外衡,夏至圓爲內衡,二分中衡。提出日光照射有極限距離16.7萬里的假說,由此解釋晝夜的形成(下卷又從日道離人居處遠近和離北極遠近解釋四季寒暑以及南北氣候差異)還說到北極之下一年只有一晝一夜。

黃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餘姚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之一黃尊素長子。

黃宗羲提出“天下爲主,君爲客”的民主思想。他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其後反專制鬥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