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來源:趣味百科館 6.81K

1、創辦了近代軍事、民用工業。2、興辦近代學校和派遣留學生。3、創建近代海軍和訓練新式海軍。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開展了洋務運動,內容涉及到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教育、外交等。

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洋務運動的產生原因:經過兩次戰爭後,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分裂稱爲洋務派與頑固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的工商業的手段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在客觀上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爲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洋務運動在當時的中國,其失敗命運是不可避免的。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基礎的矛盾,使洋務運動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從而加大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



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曾國藩安慶內軍械所(仿製造槍)、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仿製造炮)、左宗棠福州船政局(仿製造軍艦)。

2、創辦民用工業:李鴻章輪船招商局(跑運輸,總部在上海)、張之洞湖北織布局(制土布)和漢陽鐵廠(仿製西方造鐵)。

3、籌劃海防:建立北洋艦隊(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南洋艦隊(負責江浙一帶的海防事務,艦隊基地在上海和南京)、福建艦隊。

4、創辦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由恭親王奕欣於1861年1月奏請開辦,初以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爲目的。

5、派遣留學生出國:1872年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學生樑郭彥、詹天佑等30人啓程赴美。此後,清政府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學生派完。其中50多人進入了哈佛、耶魯、哥倫比亞,麻省理工等著名學府深造。

擴展資料

洋務運動有其積極作用,它表現在:

1、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

2、爲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

3、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爲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4、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洋務運動

簡述洋務運動的內容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清政府洋務派官員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和“自強”、“求富”的目的,以“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爲理論基礎在全國展開的變革運動。該運動自1861年底(清咸豐十年)開始,至1895年大致告終,持續約35年。

按目標的不同,洋務運動可分爲前期、後期兩個階段。在兩次英法聯軍失利、太平天國起義後,清廷上層爲應對內憂外患形成了“洋務派”與“守舊派”兩種陣營,洋務派在中央以恭親王奕爲代表,地方上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爲代表。

主張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使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政府統治。

擴展資料:

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模仿/實施西式工業化的運動,是一場維護封建皇權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引進了大量西方18世紀以後的科學技術成果,引入譯入了大量各類西方著作文獻,培養了第一批留學童生,打開了西學之門;

學習近現代公司體制興建了一大批工業及化學企業,開啓了日後中國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洋務運動的直接成果——清軍水師在甲午海戰的覆沒使洋務運動最終黯然收場,沉重打擊了清廷上層,爲之後的百日維新埋下伏筆,影響了出生於19世紀末的中國人。

甲午海戰失利後清廷簽訂《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島等領土領海於日本,加重清廷的統治危機;日本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軍事戰勝中國,深刻激發了日本國民的民族意識,對後來中日兩國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國運都造成了極爲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的內容和影響?

主要內容:

1、以“自強”爲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除此以外,還有福州船政局、天津機械製造廠等一系列軍用工業生產廠。

2、以“求富”爲旗號,興辦輪船、鐵路、電報、郵政、採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創辦的最大的民用企業是“輪船招商局”。同時推動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3、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就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

影響:

洋務派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以富國強兵,抵抗外國侵略,挽救民族危機。洋務運動,是從軍事自強開始的,爲實現軍事自強,洋務派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軍事工業;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軍,同時改進陸軍的武器裝備和訓練;三是建立近代軍事學堂,培養新式陸海軍人才。

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軍事工業相繼問世。1885年設立的海軍衙門,統領海軍、海防事宜,推進了海軍建設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清軍隊戰鬥力有所提高,對外國的侵略勢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

洋務運動的軍事自強,使中國軍隊以近代新式武器裝備投入反對日本侵略的甲午戰爭。開始了中國軍隊的近代化進程。

指導思想:

洋務運動的口號是“自強”、“求富”,其分類思想就是“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後四個字“ 中體西用” ,表明洋務運動與本國封建主義傳統文化的關係,表明中學與西學各自在洋務運動中的地位,即以中學爲主體,西學爲輔用。“師夷制夷” 、“ 中體西用”,也是洋務運動中洋務派處理中西民族國家關係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

在洋務運動時期,從馮桂芬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爲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到薛福成的“今誠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爲一種理論服務於“求強”、“求富”這一洋務運動主導思想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