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爲什麼需要道德

來源:趣味百科館 1.54W
人爲什麼需要道德

縱觀人類道德文明演繹的歷史長河,人類對於道德的研究可謂橫穿古今,縱貫東西。雖然差異、分歧一直是引起人類各種紛爭和殺戮的基本源頭,但人類在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方面卻總能表現出驚人的一致,這種共同的需要促使人類最終把道德的探究作爲他們共同的主題。於是,一批批傑出的道德文明探索者和詮釋者開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涌現出來,逐漸架構起道德文明的基本框架並引領人類道德文明發展的基本方向。

1、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人類爲什麼需要道德以及人類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道德就自然成爲道德研究的基本問題。

2、1.“道”字在傳統的古書解釋中,大約有三種意義。

3、1),“道”的本義:道,就是指人世間所行走的道路。

4、如《說文》曰:“道者,徑路也”。

5、2),“道”的引申義:道是指抽象的規律、法則。

6、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7、孫子說:“兵者,詭道也”。

8、3),“道”的拓展義:道是形而上的意思。

9、如《易.系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10、2.“德”字在傳統的古書解釋中只有本義和引申義兩種意思。

11、1),“德”的本義爲“得”。

12、如《說文》曰:“外得於人,內德於己也”。

14、2),從“德”的結構與字型看,德包含了從古直字,從心之意。

15、因此,‘德”便引申爲“品德”,“道德品質”,所以朱熹說:“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

16、因此,“道”與“德”的詞源含義都明確指向爲——應該如何的行爲規範。

17、但是,應該如何的行爲規範並非都是道德。

18、道德與其他應該如何的行爲規範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道德是具有社會效用的行爲規範,它和法一樣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卻又不同於法的肉體強制和行政強制,只是一種輿論強制。

19、人類產生之初,自然環境極其惡劣,人的生產和生存能力非常低下,在強大的自然界面前,人是一種非常弱小的動物,靠單個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生存。

20、於是,人類被迫結成一個個羣體,以集體之力共同對抗自然之力。

21、社會、人際關係由此產生。

22、但是,人類最初不得已而建立的的這種社會關係卻相當紊亂,集體之力難於有序發揮,社會活動也不能正常進行。

23、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人類在不斷的思考和實踐中逐漸意識到,問題的解決只能依賴於一種嶄新的手段——管理。

24、在各種社會活動的管理中,最先形成的是具有政治性質的權力管理。

25、雖然,政治具有其他管理形式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但它並不是全面而廣泛的管理,只是一種外在的管理形式,靠它並不能解決人們所有行爲的規範問題。

26、於是,不同於政治的另外一種行爲規範也隨之產生,人們稱之爲德治。

27、從此以後,政治與德治也就自然成爲人類管理社會活動最有效的兩大手段。

28、所以說,道德和政治一樣,是以社會更好的存在和發展爲前提,以追求個人的利益和幸福最大化爲目標的行爲規範。

29、換言之,道德是人類通過限制自身利益換得社會利益的保障並最終實現自身利益和幸福的特殊行爲規範。

30、即,個人、社會的需要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

31、當利益發生衝突時,我們需要“最大利益淨餘額”的道德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需要。

32、道德作爲一種行爲規範,在同一條 件下一般不會發生衝突,但在不同的條件下總會有衝突的發生。

33、如:道德要求人應該誠實,但在小偷面前你必須得放棄誠實而選擇撒謊。

34、所以說,當同一行爲在不同的條件下相沖突時,我們只能訴諸於“最大利益淨餘額”的原則。

35、即,行爲的利害相減後其餘額如果是利,就是正價值,就是我們應該要選擇的行爲。

36、反之,就是負價值,就是我們應該要放棄的行爲。

37、正如象棋比賽中,當車與帥同處險境時,人們通常都會選擇“捨車保帥”的招數。

38、當利益相一致時,我們需要“不損害一人地增進每個人利益”的道德孟子曰:“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爲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39、“不損害一人地增進每個人利益”是道德的終極目標。

40、當利益一致時,道德終極目標自然就具備了完全實現的可能。

41、但是,其目標得以實現是以不能損害任何一個人的利益爲前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