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水一程人生何處不相逢的全詩

來源:趣味百科館 2.64W
山一程水一程人生何處不相逢的全詩

1、“山一程,水一程”的全詩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2、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3、“人生何處不相逢”的全詩是:花不盡,柳無窮,應與我情同。

4、觥船一棹百分空,何處不相逢。

5、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應老。

6、勸君看取利名場,今古夢茫茫。

7、“山一程,水一程”出自清代納蘭性德《長相思》。

8、譯文:翻山越嶺,登舟涉水,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關進發。

9、入夜,營帳中燈火輝煌,宏偉壯麗。

10、外面正颳着風、下着雪,驚醒了睡夢中的將士們,勾起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

11、註釋: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

12、榆關:即今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東北。

13、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14、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

15、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

16、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17、聒:聲音嘈雜,這裏指風雪聲。

18、故園:故鄉,這裏指北京。

19、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10、賞析:詞作上片描寫跋涉行軍與途中駐紮,夾雜着頗多無奈情緒;下片敘述夜來風雪交加,攪碎了鄉夢,倍覺惆悵。

21、全詞描寫將士在外對故鄉的思念,抒發了情思深苦的綿長心情。

22、語言淳樸而意味深長,取景宏闊而對照鮮明。

23、“山一程,水一程”,寫出旅程的艱難曲折,遙遠漫長。

24、詞人翻山越嶺,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離家鄉愈遠。

25、這兩句運用反覆的修辭方法,將“一程”二字重複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遠。

26、“身向榆關那畔行”,點明瞭行旅的方向。

27、詞人在這裏強調的是“身”向榆關,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師,它使我們想到詞人留戀家園,頻頻回首,步履蹣跚的情況。

28、“那畔”一詞頗含疏遠的感情色彩,表現了詞人這次奉命出行“榆關”是無可奈何的。

29、這裏借描述周圍的情況而寫心情,實際是表達納蘭對故鄉的深深依戀和懷念。

30、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風華正茂,出身於書香豪門世家,又有皇帝貼身侍衛的優越地位,本應春風得意,卻恰好也是因爲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導致納蘭並不能夠安穩享受那種男兒征戰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戀故土。

31、下句側重遊子思鄉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

32、換頭寫景,風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狂風驟雪的荒寒景象。

33、這是以哀景襯傷情,風雪載途,行者鄉思更烈。

34、疊用兩個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風,鋪天暴雪撲打帳篷經久息的情景;也從一個側面寫出了天寒地凍之夜,人之輾轉難眠的狀態。

35、“聒碎鄉心夢不成”呼應上句的“夜深千帳燈”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寢的原因。

36、用一“聒”字,突出了風雪聲響之巨;且極具擬人味,彷彿這風雪也懂人心似的,徹夜唸叨着故園的人事,讓人心潮起伏。

37、聒碎鄉心,用的是誇張手法,形象地表現了一夜徵人盡望鄉的愁腸百轉的心態。

38、故園無此聲,交代了夢不成的原因:故鄉是沒有這樣的連綿不絕的風雪聒噪聲的,當然可以酣然入夢;而這邊塞苦寒之地,怎比鍾靈毓秀之京都,況且又是暴風雪肆虐的露營之夜,加之鄉心的重重裹挾,就更難入夢了。

39、結尾這一句直接地表達了徵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之意。

40、創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雲南平定,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

41、詞人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

42、塞上風雪悽迷,苦寒的天氣引發了詞人對京師中家的思念,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43、作者簡介:納蘭性德(1655—1685年),本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

44、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進士,授乾清門侍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