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見過面嗎

來源:趣味百科館 1.94W
李白和杜甫見過面嗎

李白和杜甫見過面。而且不至一次,他們一生中見過三次面。

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裏,他遇到了當時正蹭蹬不遇的杜甫。於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終於見面了。這是他們的第一次”。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人人讚譽;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11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麪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一見如故,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親如兄弟。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樑宋(今開封和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同年秋,兩人如約到了樑宋。這是他們的第二次見面。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裏遇到著名邊塞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爲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這年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祕文)、授道簏去了。

翌年即天寶四年(745)秋,李白與杜甫在東魯(齊州或兗州)第三次會見。此次李白是從任城趕過去的。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同行共眠,互相酬唱,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準備重訪江東,而杜甫則返回京城長安。一路前往濟南

後續發展:

在後來的詩作中,杜甫屢屢表達他對李白的感懷,僅專門爲李白所作的詩,如《贈李白》《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夢李白》等,就有十餘首之多。第三次見面分別後,李白和杜甫各自踏上了坎坷的人生征途。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李白參加了永王李麟起兵與唐肅宗李亨爭奪皇位的行動,卻以永王兵敗,李白下獄而告終。另一邊,杜甫也進入顛沛流離的中年歲月,兩人一生再未相見。

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李白和杜甫的名字幾乎佔據了半邊天,前者以雄奇飄逸、富有浪漫主義的詩風被譽爲詩仙”,後者則憑藉沉鬱頓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情懷成爲詩聖”。但人們樂意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爲李杜”,不只是出於二人所取得的文學成就,還因爲李白和杜甫本就相知相識,有着一段爲後人稱道的深厚友誼。

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樑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爲崇高的地位。

杜甫的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爲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爲詩聖”,他的詩被稱爲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