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日本觀後感

來源:趣味百科館 2.47W

大型電視記錄片《大國崛起》引起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廣泛的關注。我個人認爲這是今年央視最有震撼力的電視片。也是中央電視臺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曆史爲題材並跨國攝製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

大國崛起日本觀後感

今天的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擁有衆多人口和悠久歷史的中國如何借鑑國外的成功經驗?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覆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鑑全人類的文明成果。

那麼,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應該以什麼樣的胸懷和態度來看待曾經在近現代歷史上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鑑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我們該如何認識中國?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電視也許不可能給出答案,至少可以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啓迪。

思想的解放是先導。英國工業革命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國確立了統治地位,它解放了人們被禁錮的僵化思想。誕生了一批偉大的科學家,瓦特、牛頓是他們的傑出代表。英國可以爲出身低微的牛頓舉行國葬,皇室成員、親王親自爲他擡棺。這在其它當時等級森嚴的歐洲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說中國。當時經濟的飛速發展的迫切需要新技術,爲什麼唯獨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正是英國相對而言比較開放、自由的宗教環境,爲優秀科學家的誕生提供了寬鬆的空間。這些標新立異的科學工作者纔沒有被當成異類燒死。如果瓦特研究萬能蒸氣機的實驗被當狂熱的宗教界成挑戰上帝的舉動;如果珈裏略的悲劇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國還有工業革命嗎?改革體制是關鍵。




大國崛起日本觀後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我爲大家整理的大國崛起日本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國崛起日本觀後感 篇1

日本,我們的鄰居,經濟比我們發達的一個小國。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岸外的太平洋的一個國土面積小的島國,國內資源貧乏,能源和礦產資源等主要依賴國外進口。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被迫打開國門,受到極大的屈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敗,經濟又受到嚴重的破壞。日本作爲一個2戰後的戰敗國,能在短短的20餘年間迅速的崛起爲世界經濟強國,直逼世界經濟頭號強國美國,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大奇蹟,將日本帶出了戰敗國的深淵中,樹立了日本的國際地位,爲日本再度成爲世界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從廢墟中走過來的戰敗國能有如此的經濟成就呢?

首先,日本重視科技教育、善於學習創新,注重對人才的培養。日本人強烈的學習慾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說,在美國將軍佩裏用武力迫使日本打開自己國門期間的一天夜裏,兩個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國黑船,用手比劃着告訴佩理將軍:他們想要隨船到美國去,看看美國究竟爲什麼強大。這樣做在當時的日本按律是要殺頭的。 他們的舉動讓佩理非常驚訝,佩理在日記中寫道:“這兩個日本人的求學精神令我感動,如果日本人都像他們一樣,日本一定會變得和美國一樣強大。” 這兩個渴望瞭解世界的青年人雖然最終還是被送下了船。但隨着國門的打開,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關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後,一個名叫澀澤榮一的年輕人獲得了一次前往歐洲的機會,在1827年參加了法國巴黎萬國博覽會,並在周邊各國都訪問參觀,頗受啓發,帶回給國家全新的思想,並在之後爲日本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日本在1871年也派遣使節出使歐美各國。那些使節團成員對西方的文物制度吃驚和對西方的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讓他們下定決心發瘋似的學習西方一系列文物制度,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樣強大。這些使節團的成員後來成爲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力量,爲明治維新的進行、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教育方面發展近代義務教育,此外亦選派留學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這種大範圍的教育給日本的發展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選派留學生有利於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縮短與西方列強國家的距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爲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我國需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優秀人才,提高我國的科技實力和勞動者素質,切實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

其次,日本抓住了機遇,發展工業。日本抓住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致力於發展生產,促進經濟的騰飛。在明制治維新時期,日本大力發展工業,爲日本以後經濟的發展和騰飛夯實了基礎。1872年,日本第一條從東京到橫濱的鐵路建成通車。 1874年,大阪到神戶的鐵路建成。日本政府先後創辦東京繅絲廠和新町繅絲廠,成爲日本繅絲業的模範工廠。1873年在維也納舉行世界博覽會時,福岡縣生產的生絲,可以和歐美生產的生絲相匹敵。政府將這些官產賣給一些與他們關係密切的大資本家和新興資本家。著名的三井購買了三池煤礦,富岡制絲所。三菱從政府手中購買了長崎造船所,佐渡金礦和生野銀礦。在購買這些企業時,購買價遠遠低於財產估價。有些企業幾乎是無償讓渡。爲了保護這些私人企業的發展,政府還給與他們經營補助金。象三菱公司,就是政府一手扶植起來的,其目的是使他能夠和外國的蒸汽船公司競爭。1875年的時候,三菱有37艘輪船,23000噸的噸位,佔有了當時日本所有的大型船舶,開通了上海航線。在競爭中擊敗了美國的太平洋郵政輪船公司和英國的半島和東方航海公司。1885年,三菱和共同運輸公司合併,成立日本郵船公司,共有船隻58艘。到1893年,三菱公司已經達到11萬噸的船舶噸位。日本大力支持民族企業和個人企業的發展,進而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我國也需要在社會經濟的條件下,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增強經濟的活力,進而加快經濟的發展。在二戰後,日本受到美國給予很大的經濟支持,加上日本戰前的雄厚的基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併成爲世界經濟的第二大強國。

最後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領導人物。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他們敢於拼搏,勇於創新,善於堅持,樂於學習。日本在發展時都有很有領導能力和號召力的人物。在明治維新時期,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對國家的經濟、政治、教育、軍事等方面進行革新,成爲推進改革的骨幹,對日本的發展有帶領作用。澀澤榮一放棄政治上的高官改而從商,成爲19世紀80年代最著名的企業家,對日本經濟的發展有着重大的貢獻。

一直以來,中國人對日本人都是抱着一種敵視的態度,感覺就像對日本的敵視已經滲到我們的骨子裏了,因此我們對日本也就本能的有一種抗拒,不願去了解和日本有關的東西,而政府也沒有刻意地去改變這一點,就像日本對華援助,如果不上這門中日關係,我想我一直都不會知道有這樣的事的,在北京,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乘坐地鐵,但那其中又有幾個人知道那其中有日本人的幫助呢?的確,日本人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我們是不應該忘記,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應該一直沉浸在過去,歷史的車輪是不斷前進的,我們不能一直帶着成見去看日本,一直不去了解他們,我們也應該慢慢學會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日本,看到他們的長處,瞭解他們成功的原因,從他們的例子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來促進和完善我們的發展,這樣,纔不失爲一種明智之舉。 對於日本我們要學習他們先進的地方,學習他們優秀的地方,可是我們還要尊重我們國家的客觀實際,學以至用啊,落實了纔是真的啊。日本人能做出來的我們中國人一樣能成功,而且做的更好。民族的復興等待着。

大國崛起日本觀後感 篇2

日本,亞洲的一個小小的島國,從被西方大國欺凌到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這個國家經歷了激盪起落的命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是亞洲國家中的異類!就目前來看,日本是唯一一個亞洲的經濟強國,當年的軍事大國!

翻開日本的近代史,有着近乎和中國相類似的遭遇!她也被西方的列強侵佔過,也簽訂過諸多不平等的條約!日本的民族,是一個尊敬強者的民族!所以,在承認自己不足的同時,將西方的一套東西快速地搬到了本國,使國力迅速地得到了提高!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在美國打開日本門戶的僅僅二十年後,日本就用同樣的方法打開了鄰國朝鮮的門戶,成爲其殖民國!

不得不承認,日本創造了很多的奇蹟!且不說,她脫穎於亞洲諸國,一枝獨秀,位於世界強國之林。單看看,日本在二戰失敗後,僅僅用了20多年,從一片廢墟,又迅速崛起,就可以看到日本是多麼的可怕!

日本的兩次奇蹟般地崛起,深深地吸引着我們這些做着強國之夢的人去探究其成功的原因。毫無疑問,一個大國的興起是個多方面的因素。這包括: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結合;文化的因素;內部變革與外部環境的協調;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發展方向等等。

日本之所以可以在二戰後20多年間迅速崛起,和明治維新留下的基礎(即軟實力)脫不了關係,像科學、技術、人才和西方的一些制度。

軟實力作爲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 軟實力是硬實力無形的延伸。強盛的軟實力,恰是一種硬形象。

在日本改革過程中,爲了實現富國強兵、置產興業和文明開化的維新目標,日本政府採取了強硬的簡單的拿來主義方式推行改革。文明開化的過火行爲使得日本的傳統文化面臨崩潰,不可避免地引發了現在文明與本土傳統的激烈衝突。 面對如此激烈的衝突,社會各階層展開了自由民權運動,伊藤博文順應潮流立憲並在《憲法》中結合了本國的傳統。一生創辦過500多家企業的澀澤榮一號召日本人做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的企業家。然而,在民族傳統得到恢復的同時,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也隨之被召喚和強化。《帝國憲法》在確立了近似宗教性絕對權力的條款的同時,也使得軍國主義擡頭。但是,日本人民的精神卻得到了統一,解決了尖銳的社會問題。

日本人將本國傳統與現在文明完美地融合。西服流行的同時,和服被作爲最華麗和最具民族特徵的服飾流傳下來並流行着。西方的酒吧流行起來,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淨地。西洋歌劇和能劇、歌舞伎同時走向繁榮。在吸收了西方油畫的同時,浮世繪也成爲世界繪畫的一大流派。

有的史學家將日本文化比喻成洋蔥頭文化,一篇一篇地剝開,你找不到日本文化的核,因爲她的每部分都含有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日本文化的一種結合。

我們每天都在做着強國之夢,也每天銘記着日本給予我們的痛苦國難。但是,我們要知道,只有我們真正的強大,才能讓他們對我們俯首稱臣!

同時,歷史也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靠武力撐起的大國絕不會長久的,真正的大國應該是對內繁榮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對外給世界帶去和平和安全。 我們所要做的是,打開視野,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結合本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發展道路並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只有如此,我們大國崛起的夢想纔有希望。

大國崛起日本觀後感 篇3

在我的印象裏,管理學就是用來管理班級、企業、國家的一門學科。從沒有想過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崛起和發展也離不開管理學。

日本是一個面積只有27外平方公里的小國,但它更是一個經濟排行世界第二的'強國。日本的繁榮強大不得不讓人重視管理學的重要性。

1853年的日本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然而它經過了200多年的閉關鎖國只透過長崎這一通商口岸與外界聯繫,最終被美國的佩裏用武力打開了大門。但出人意料的是日本國民並沒有對此深惡痛絕,反而以歡迎的態度迎接佩裏的登陸並虛心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他們的這種求學精神讓我吃驚但又覺得合情合理,如果當年的中國也有如此意識又何愁不強大呢。可見日本的崛起不是沒有道理的。

1871年,日本高層組織了一個以巖倉爲首的使節團從橫濱出發前往歐克裏,沿途考察了12個國家,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文化等,爲本國的發展帶給模版。始聞岩倉使節團,我不禁想到了當年的鄭和下西洋。當年鄭和帶着超多金銀珠寶、絲綢布匹,一路西行。他向沿海諸國宣揚了我們做爲天朝上國的繁榮強大,但並沒有借鑑、學習他國的文化和先進技術。中國領先日本遠航,卻沒有他們的遠大意識,反而在“固若金湯”的城牆內做着天朝上國的美夢。我不由嘆息,繼而又感到一個好的管理理念對一個國家的崛起真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歷史的見證下,我們明白人才在國家的崛起中至關重要。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出現了超多的人才,如澀澤龍一、大久保利通等。他們爲推動日本的發展做出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雖然在任職期間做出過錯誤決策,但他們的貢獻不可忽視。

作爲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日本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戰後最初幾年,日本國民要靠各國的資助才能維持溫飽。然而才過20多年,日本就實現了經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攀升。如今日本早已躋身世界大國之列,經濟更是超過了英、法等老牌國家,僅次於美國。我認爲日本的騰飛最重要的是靠軟實力的增強。日本作爲一個面積僅有27外平方公里的島國,人口不多,軍事防禦相對薄弱,但它的科技很發達,很多高科技產品位列世界頂端。日本十分重視教育,僅1910年95%以上男子,90%女子經受教育。

日本的文化經過百年維新大多與其它國家結合,如歌舞伎、浮世繪,但作爲日本的代表和服卻保留了下來,成爲日本一道亮麗的風景。然而,擁有5000多年曆史的怏怏大國———中國,旗袍卻只有極少數人穿着。

作爲一箇中國人,我不是很喜歡日本,但我不得不承認,它是一個強大的民族。日本擁有發達的科技,一流的人才,國民素質較高、擁有創新精神。最讓我影響深刻的是日本的民族意識相當強烈,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先進。

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值得稱道的是對內爲人民帶來幸福,對外爲世界帶來和平與平安。而管理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不二法門。

日本大國崛起觀後感

《日本大國崛起》觀後感

日本,一個只有彈丸之地、曾經矇昧落後的小國,爲何可以將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中國欺壓半個世紀之久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看了大國崛起之後,我多少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因爲每個日本人身上都有體現屬於他們本民族的東西,那就是日本這個民族的“靈魂”—民族精神。以下幾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日本重視科技教育、善於學習創新,注重對人才的培養。日本人強烈的學習慾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說,在美國將軍佩裏用武力迫使日本打開自己國門期間的一天夜裏,兩個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國黑船,用手比劃着告訴佩理將軍:他們想要隨船到美國去,看看美國究竟爲什麼強大。這樣做在當時的日本按律是要殺頭的。他們的舉動讓佩理非常驚訝,佩理在日記中寫道:“這兩個日本人的求學精神令我感動,如果日本人都像他們一樣,日本一定會變得和美國一樣強大。”

這兩個渴望瞭解世界的青年人雖然最終還是被送下了船。但隨着國門的打開,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關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後,一個名叫澀澤榮一的年輕人獲得了一次前往歐洲的機會,在1827年參加了法國巴黎萬國博覽會,並在周邊各國都訪問參觀,頗受啓發,帶回給國家全新的思想,並在之後爲日本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日本從建國以來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從唐朝開始,日本就開始到中國來學習儒學,醫學,佛學,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國的大量文化成果,從而走上了以中國爲師,仿效中國發展的道路。在1853年,當時美國海軍將軍佩理強迫日本開港通商,他對前來交涉的日本使者說,你們最好不要抵抗,因爲一旦開戰,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必勝。儘管當時日本國內對選擇開國還是開戰有過爭論,但最後還是做了很實際的考慮,他們以歡迎的態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因爲日本意識到閉關鎖國只能導致國家日益衰落,只有敞開國門,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走上強國之路。而今,日本已然一個世界強國,但它的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卻從未停止過,它的國民支柱企業三菱公司,豐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然後再不斷地嘗試和創新,現在都成爲享譽世界的跨國公司。

(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他們敢於拼搏,勇於創新,善於堅持,樂於學習。日本在發展時都有很有領導能力和號召力的人物。在明治維新時期,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對國家的經濟、政治、教育、軍事等方面進行革新,成爲推進改革的骨幹,對日本的發展有帶領作用。澀澤榮一放棄政治上的高官改而從商,成爲19世紀80年代最著名的企業家,對日本經濟的發展有着重大的貢獻。記錄片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 “西服流行的時候,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酒吧多起來的時候,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淨地,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在走向極致,當油畫開始絢麗奪目時,日本的浮世繪也成爲世界繪畫的一大流派。”邱吉爾說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倫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可見,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個民族的指揮棒,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日本在打開國門以後,曾經一度照搬西方模式,甚至讓國民與西方人士通婚來改良自己民族的血統,但由於社會矛盾的爆發讓他們意識到民族文化不能丟棄,他們就把他們的優良傳統文化載入憲法,讓它流傳下來,成爲國民精神的支柱。

(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日本的教育注重素質。他們的教育課程由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包括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小組活動及學校集會)三部分構成。在國中的教學科目

中有必修棵和選修棵兩種。日本將教育的發展方向定爲:讓孩子擁有“生存能力”和“輕鬆寬裕 ”。其主旨是培養年輕一代適應社會的能力,並強調了教育必須滿足社會需求。在此,教育的重點要從以往的傳授知識轉移到培養能力上去。在日本,一個只有十歲小男孩能滔滔不絕地說出地球上主要自然資源分佈的比例數據、汽車尾氣的基本成分以及有害氣體的化學成分。他在列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種種劣行之後,力圖尋找各種環保措施,而中國的小孩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日本達到了100%的國小教育和100%的國中教育;大學毛入學率爲4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識字率近100%。

(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蹟,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爲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爲傲。他認爲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爲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俗話說,事物總有兩面性,明治維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了迅速的飛躍,使日本在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日本仍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但是經濟發展帶來的軍國主義的膨脹卻給世界人民帶來了不小的災難。所以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要以人爲本,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國富民強並且還能造福子孫後代。俗話說,事物總有兩面性,明治維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從日本反觀中。,在中國的古代,有許多世界輝煌的文化及科技產品,綜合國力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我們自認爲是天朝大國,接受着世界各國的朝拜,當然日本也不例外。在中國的眼裏,他是個不起眼的鄰居。

可是後來,日本能迅速認識到幕府體制的僵化,並且能大力推進改革,轉變政體爲君主立憲制。當我們的統治者還在紫禁城做着天朝上國的美夢,不屑於西方的高新科技時,甚至我們的慈禧太后還認爲火車是會發出巨聲的怪物,竟用馬來拉動火車;而日本則大力引進西方科技和人才。當我們的統治者還會用大筆軍費來建設自己豪華的行宮時;日本則在大力發展他們的軍事。當我們的人民沉迷於鴉片,整日無所事事時;日本的人民則在努力的吸取知識?這一系列的行爲大概和兩國不同的文化習慣有關,中國自古以來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天朝是對自己的定義,我們有世界最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經濟科技水平,我們是強國,雖然在末期曾有不少人提出向西方學習,但是因爲統治階級的無能軟弱,最後無疾而終。而日本,是個善於學習的民族。過去,看到強大的中國,便向中國學習,以中國爲師,後來看到了西方列強的強大,便捨棄了中國,轉向西方列強,以西方爲師。這種善於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得到了迅速的崛起。

當今世界,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等,所以我們要吸取過去100多年屈辱的經驗。要做到大膽的創新,善於學習,努力進取,尤其是我們這一發展的新一代,更要努力完善自身,以便日後爲國家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但是在發展中還要銘記:要和平的求發展。

對於日本我們要學習他們先進的地方,學習他們優秀的地方,可是我們還要尊重我們國家的客觀實際,學以至用啊,落實了纔是真的啊。日本人能做出來的我們中國人一樣能成功,而且做的更好。民族的復興等待着。

觀看《大國崛起-日本》的觀後感,要感想不要寫她崛起的經過!

我看完《大國崛起-日本》以後,有一種深思感,我覺得日本人的那種頑強的精神、對於做事認真的態度以及樂觀的心態感染了我,一個大國崛起,不僅僅是各項經濟指數等指標的上升,更重要的是一種國民的氛圍,這種過敏氛圍就是一種勤奮、向上的氛圍,日本人對於做事的態度的人真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成爲了其在二戰之後經濟快速起飛的原因之一。這種嚴謹、一絲不苟,可能有些死板,有些不會走捷徑,但是,這造就了日本電子工業的輝煌以及在科學界的成就。日本的企業等級森嚴,這就很便於管理,在其管理精密、嚴謹的背後,則是日本人的做事的一貫的態度---一絲不苟。日本人做每一樣產品,都會對其質量、精密度、技術參數指標等等做嚴格的要求,這樣,才能使日本的產品暢銷全世界,這也是日本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衆所周知,日本是海洋性文化,對於船舶製造等專長,日本人把握的非常之好,這也是日本的核心競爭力,日本人對於船舶製造的重視是全世界空前的,這也造就了日本人在船舶製造業的霸主地位,這是日本人能夠在國際上取得一些地位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船舶製造當中,日本人的性格就體現出來了----嚴謹、一絲不苟、力求完美。可以說,透過日本的船舶製造業,可以觀察出整個日本社會的端倪。但是,日本還有一個更爲驚人的奇蹟-----就是在其經濟、科技等保持高速發展的時候,環保工作做得十分之到位,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在亞洲名列前茅,高於中國,這是中國做得不足的地方,從這也可以看得出來日本人對自己生活的環境的高要求,也正是日本人追求完美的性格的綜合體現。

急求《大國崛起》關於日本的觀後感

通過觀看《大國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發達國家一步一步走向現代化的過程,意識到了一個民族爲建立一個現代化的發達國家應該具有的歷史使命,同時我也清醒地發現了自己民族和國家的缺點和歷史經驗的不足。爲了更加清楚地做出比較,我選取深深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日本來舉例,淺談其近現代的發展歷程。

明治維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點,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資本主義的新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而此同時,中國也在進行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卻遭遇失敗。歷史爲什麼會造成兩種不同的結果呢?

從內部條件和社會背景上,第一,日本實現近代化的條件優於中國。由於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兩國封建社會內部都已孕育着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在19世紀中葉,這兩個國家都還不具備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充分的社會經濟前提。只是由於遭到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日中兩國才被迫將“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的任務提上自己的歷史議事日程。由於日本經濟發展的普遍水平略高於中國,因此它實現近代化的條件也比中國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統治與清朝統治雖然同樣面臨嚴重的危機,但情況有所不同。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幕府統治已成爲衆矢之的。其危機主要體現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續的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它有力地衝擊着幕府的統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和分化也日益激烈。舊的統治階級——武士等級,不僅在其上層存在着尖銳複雜的矛盾,日益貧困化的廣大下級武士對上層的不滿情緒也發展到“恨主如仇”的嚴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資產階級轉化,這就使幕府陷入極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強藩的離心傾向也越來越大。1864、1865年幕府兩次發兵征討長州藩,標誌着幕府與強藩的矛盾也已公開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閉式的社會結構,不但無法調節這些矛盾,本身也陷於瓦解。而中國戊戌維新時卻沒有出現這樣的形勢。自從1864年欺騙利用。在統治階級內部,掌握清政府大權的滿族貴族,對外向外國侵略勢力投降妥協,勾結起來共同絞殺中國人民革命;對內則向漢族地主實行讓步,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爲首的軍閥官僚鎮壓農民起義,辦理國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權暫時得以維持。統治階級內部雖然有洋務派、頑固派以及帝黨、後黨之爭,但總的說來守舊勢力還很強大。

從力量對比上,在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尚不成熟的條件下,能否實現近代的社會變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舊的統治階級營壘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這支力量的實力情況。在日本明治維新時,幕府的勢力已經十分脆弱,陷於極端孤立的境地。維新勢力以中下級武士爲核心,擡出天皇爲旗幟,與反幕府的強藩相結合,既有基地,又有軍隊,廣大農民和市民也積極參加和支持反幕武裝,因此組成了強大的維新陣營,一舉推翻了幕府舊政權。中國的情況則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貸者和官僚結成的“四位一體”,同現存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關係,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學又是它們的共同思想準則。而且,這股反動勢力還有強大的外國侵略勢力的支持。因此,在這個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統治營壘中是很難分化出與之相對抗的革新勢力的。如中國的維新勢力僅以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士大夫知識分子爲核心,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既沒有基地,也無兵權、財權,“與守舊黨比,不過千與一之比,其數極小”。因此,守舊勢力一反撲,維新勢力頃刻瓦解。

從政策措施的實施上。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政府發佈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佈新的改革措施,如奉還版籍、廢藩置縣、改革封建身份、廢除封建俸祿、地稅改革、教育改革、殖產興業、修改不平等條約,最後制定憲法、召開國會,使日本成爲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的“百日維新”中,儘管光緒帝也頒佈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的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明治維新後日本經濟迅速增長,爲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日本政府開始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並且參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以失敗告終,並且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於日本毀滅性的打擊,但是戰後日本卻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我認爲主要包含一下主要原因:

1.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爲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爲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蕩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範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蹟的根源。

2.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爲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結論: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纔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所以我們要做的基本的也是作重要的就是努力提高我們的國民素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