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連卻之的卻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3.2W
李牧連卻之的卻是什麼意思

李牧連卻之”的卻”指的意思是:擊退。

李牧連卻之”的意思是:李牧接連幾次擊退了他們。

李牧連卻之”的出處:

出自宋代蘇洵的《六國論》。

相關原文片段: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爲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爲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相關譯文:

齊國並沒有賄賂秦國,可是終於也隨着五國滅亡了,爲什麼呢?是因爲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倖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所以燕雖然是個小國,最後卻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後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乾淨的時候,可以說它們的智謀和力量都很單薄,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着,那麼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倘若與秦國相較量,也許還不容易判斷出高低來呢。

相關注釋:

遷滅:滅亡。

與贏:親附秦國。與,親附、親近。

遠略:長遠的謀略。

至丹以荊卿爲計,始速禍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荊卿(刺秦王)作爲(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禍患。《史記》記載,荊軻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發兵滅燕。荊卿,荊軻,即下文提到的刺客”。速,招致。

李牧:趙國大將,曾幾次打退秦軍。前229年,秦將王翦攻趙,李牧率兵抵抗,趙王中了秦的反間計,殺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趙軍,虜趙王,滅趙國。下文的邯鄲爲郡”即指秦滅趙,把趙國都城邯鄲一帶改爲秦的邯鄲郡。

洎(jì):及,等到。

三國:指韓、魏、楚三國。這三國都曾經割地賂秦。

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勝敗存亡的命運。數、理,指天數、命運。

較:較量。

相關賞析

蘇洵的《六國論》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於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於警告宋朝統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治者借鑑,這是蘇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