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的翻譯

來源:趣味百科館 8.83K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的翻譯是: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語句出自宋代蘇洵的《六國論》,本文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角度,依據史實,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立論,鍼砭時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的翻譯

本文爲論說文,其結構完美地體現了論證的一般方法和規則,堪稱古代論說文的典範。文章開篇即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然後以史實爲據,分別就“賂秦”與“未嘗賂秦”兩類國家從正面加以論證;又以假設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於滅亡,從反面加以論證;從而得出“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的論斷;最後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文章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既深入又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全文綱目分明,脈胳清晰,結構嚴整。不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有緊密的邏輯聯繫,而且首尾照應,古今相映。文中運用例證、引證、假設,特別是對比的論證方法。如“賂者”與“不賂者”對比;秦與諸侯雙方土地得失對比,既以秦受賂所得與戰勝所得對比,又以諸侯行賂所亡與戰敗所亡對比;賂秦之頻與“一夕安寢”對比;以六國與北宋對比。通過對比增強了“弊在賂秦”這一論點的鮮明性、深刻性。

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是許多文史家關注的話題。僅“三蘇”就每人寫了一篇《六國論》。蘇軾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爲,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蘇轍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於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滅國是咎由自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