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風是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1.17W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爲“詩聖”,他的詩被稱爲“詩史”。其詩風是沉鬱頓挫。

杜甫的詩風是什麼

沉鬱頓挫指詩文的風格深沉蘊籍,語勢有停頓轉折。古人對於詩句的錘鍊大多比較嚴謹,杜甫對於斟字酌詞方面更是如此。作爲一名鬱郁不得志的愛國詩人,杜甫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對底層百姓生活的同情,以及自己仕途上的不得志、生活中的困頓,都讓他的感情更加深沉鬱勃。

杜甫的人生經歷非常坎坷,但他始終有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他的詩歌中,總是描寫困難的社會生活,入情入理地反映出深刻的人生體驗,並且由衷地抒發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


杜甫的詩風是什麼

杜甫的詩風是沉鬱頓挫、兼容幷蓄、煉字對仗、內容深遠的。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

杜甫的詩風有哪些

1、沉鬱頓挫: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爲具有“沉鬱”的特點,“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後來杜甫寫更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例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兼容幷蓄:杜甫的詩歌在風格上,是兼備多種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3、煉字對仗: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例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是杜詩煉字與對仗高超的體現。

4、內容深遠: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爲詩史”。

杜甫對後世的影響

杜甫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爲一代“詩史”。杜甫的詩兼備衆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運用的藝術手法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

杜甫的詩風

杜甫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這裏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詩人在寫詩時,經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

杜甫簡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爲“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爲主。

杜甫文學特點

1、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爲具有“沉鬱”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

2、杜詩對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

3、杜甫的詩歌在風格上,是兼備多種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4、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

杜甫詩風是??

杜甫詩風:沉鬱頓挫

沉鬱頓挫指詩文的風格深沉蘊籍,語勢有停頓轉折。古人對於詩句錘鍊大多比較嚴謹,杜甫於斟字酌詞更是如此。在《進雕賦表》中以“沉鬱頓挫”評價自己詩文風格每字皆是其心血所化。

所謂“沉”,可見於語言厚重樸實,雖不張揚,但思想情感低沉到極致爲揚而先抑對於“鬱”,可見於詩句表達的真摯含蓄,強烈的感情濃郁到極致而不發而“頓”者,從字面上看指語句的停頓。

而在杜詩中則不盡然,“頓”既有詩句表達之中的緩和之勢,又有結構上的承上啓下之用,其暗含搭建厬而薄發的間歇的過渡橋樑之意至於“挫”字,雖有挫折轉折之意,但有在杜詩之中又另有天地。

凡“挫”者,必有語勢之上的跌宕起伏,之中的曲折迂迴,語調上的韻律變化等。綜上所述,“沉鬱頓挫”指情感的大地般的厚重。

層層鬱積之下濃郁的種種情感,暗含欲噴薄而發發火山之勢,卻又隱忍不發,一抑一揚,厚重纏綿,玄機隱現,迂迴往復。

擴展資料:

杜甫“沉鬱頓挫”風格的形成緣由

杜甫的人生經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沉鬱頓挫”風格的形成。杜甫一生可分爲四大時期,特別是中後期的生活,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生活經歷上大致可分爲:“壯遊——失意——困苦——落魄”四個時期來形容。

“壯遊”時期(35歲以前),杜甫受祖輩福佑:十三世祖杜預是西晉名將,祖父審言是著名詩人,父閒曾爲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因此,他的經濟善較好,是他一生最快意的時期。

詩人從小好學,“讀書破萬卷”、“羣書萬卷常闇誦”的刻苦學習,爲其創作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從十十歲起,他開始了十年以上的“壯遊”。

先南遊吳越,後北遊齊趙。遊齊趙時,曾先後與蘇源明、高適、李白等人結識。這豐富的情感經歷,奠定了他詩文的豐富多彩、多種風格並存的局面。

第一次比較大的失意是他在唐玄宗天宗五載(746)到達長安後第二年,參加考試,卻被李林甫玩弄手段,下令不錄一人,而後上表皇帝:“野無遺賢”,杜甫也因此不幸落第。

天寶十載,唐玄宗接連舉行三次盛典,杜甫寫了三篇《大禮賦》,唐玄宗十分讚賞,卻在宰相考試了他的文章後,再無音信。杜甫又一次未能如願入仕。且恰逢其父在這幾年逝世,他也斷了最大的經濟來源,生活日益拮据、窘迫。

一腔熱血報效國家,卻恰被潑了一頭冷水,封建社會與現實的強烈反差,對原來的豪情壯志、唯美情趣的詩風產生了猛烈衝擊。此時詩文憶顯“沉鬱頓挫”的雛形。

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就了杜甫現實主義的“沉鬱頓挫”的風格。《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正是這段時期的佳作。

困苦時期(45-48歲)也是杜甫陷賊與爲官時期,這是“安史之亂”最劇烈的時期。國家岌岌可危,詩人杜甫曾經和人民一直逃難。在淪陷了的長安,他曾親眼看到胡人的屠殺焚掠,和人民一直感受國亡家破的痛苦。

這裏他的“沉鬱頓挫”風格幾近大成,寫出了《悲陳陶》、《哀江頭》、《月夜》、《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馬》和“三吏”、“三別”等一系列傳世名作。

落魄時期,(49-59歲)也是杜甫,到處漂泊的時期,爲第四時期。除六個月的幕府生活外,再無入仕的機會和想法。在嚴武逝世後,他到處漂泊、流離失所。這一時期,他生活大多困頓、舉步維艱。

55歲時又患風疾,病痛和生活的雙重摺磨,理想與仕途不得志常常刺痛這位老人的心。落魄的生活、種種不幸困擾詩人直至逝世。

這一時期詩文更顯“沉鬱頓挫”,寫下《蜀相》、《客至》、《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諸將五首》、《登岳陽樓》等抒懷名篇。

縱觀杜甫一生,青少年意氣奮發到遭遇官場失意,中年仕途不得志而生活困頓,直到老年生活落魄、客死他鄉。在現實中,杜甫的志向(忠君報國、濟世憂民)受到了挫折。

現實的無情與生活得不如意,讓他情感深沉鬱結,無法發泄,承以詩抒懷,以詩明志,以詩言情,體現在創作風格上即“沉鬱頓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杜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