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參加的是什麼考試

來源:趣味百科館 1.16W

范進中舉參加的是鄉試考試。《范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節。該作品通過描寫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爲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

范進中舉參加的是什麼考試

鄉試是明、清時在各省省城和京城舉行的科舉考試。照例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爲正科,遇皇家有喜慶之事加科稱爲恩科,由皇帝欽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獲秀才身份的府、州、縣學生員、監生、貢生均可參加。考試通常安排在八月舉行,因此叫“秋試”。按四書五經、策問和詩賦分三場進行考試,每場考三天。舉人一詞,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舉薦進京參加會試的秀才;到明代,成了鄉試合格秀才的專稱。鄉試第一名稱解元,讀書人成了舉人才有資格進入更高層次的會試。

小說用岳丈在范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以及中舉後鄰居對他的前呼後擁和鄉紳贈屋等事例重點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熱衷仕途,好官名利祿且世態炎涼的可恥的社會風氣,對當時社會及其陰暗的特徵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范進中舉參加的是什麼考試?

范進中舉參加的是鄉試考試。

《范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節。該作品通過描寫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爲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

用岳丈在范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以及中舉後鄰居對他的前呼後擁和鄉紳贈屋的等事例重點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熱衷仕途,好官名利祿且世態炎涼的可恥的社會風氣。

賞析

作者生動地刻畫了這個爲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的科舉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進將自己20到54歲的青春都押在了科舉這座“獨木橋”上。

范進一旦中舉,34年的折磨摧殘都在“瘋”中爆發出來。文中通過范進由屢試不第到一朝中舉後的不同境況、際遇、表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同時生動地刻畫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

范進中舉人那次考試叫什麼

范進考中舉人的那一次考試叫鄉試 。

科舉考試各個等級:

1、院試,院試是各地考生參加縣府的考試,由省提督學政蒞臨主持,及格者稱生員,俗稱秀才。

2、鄉試,鄉試是省一級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稱爲“大比”。如果趕上皇帝喜慶,也會下詔加開,稱爲“恩科”。考期一般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主考、副主考均由朝廷臨時選派。鄉試中舉,稱爲乙榜,又稱桂榜。取中者稱爲舉人,俗稱孝廉,或稱登賢書。考得第一名者,稱解元;

3、會試,會試在鄉試次年舉行,是中央一級的考試,由閣部大臣主持,每逢辰、戌、醜、末年舉行,又稱“春闈”。取中者爲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4、殿試 ;殿試則是皇帝親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爲“傳臚”。殿試只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爲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並從此官服加身,榮耀無比。

小說范進中舉中,范進參加的是科舉考試中的什麼

范進參加的是鄉試中了舉人,范進窮盡一生的精力於科舉考試,雖然屢遭挫敗,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歲才中秀才;後來他打算去應鄉試,卻被胡屠戶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寧可讓家人捱餓也要再去應考;及至中舉,他竟然歡喜得發了瘋,這是范進熱衷功名的最具體的表現。

《范進中舉》選自《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代小說家,漢族,安徽全椒人。范進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個特色鮮明的人物 。

范進在幾十年應試不中的情況下,由於主試官周進的擡舉,應試及第。他喜不自勝出現了癲狂狀態。(長期的被人蔑視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經歷把他弄得十分脆弱,無論是巨大的歡樂或悲哀都已經承受不住了。“好”,幾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結束了!“中了”夢寐以求的功名富貴到手了)

在恢復過來後,他的岳丈胡屠戶由從前的對他不屑一顧變爲阿諛奉承;同縣的“名流”也紛紛巴結。正好體現了范進“一朝得志,語無倫次”的悲劇性格和各名流趨炎附勢的嘴臉。

范進中舉後,因丁母憂過了三年才進京會試,又中了進士,授職部屬,考選御史。數年後欽點山東學道。

擴展資料:

“學而優則仕”規定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科舉”則是橫在他們面前的一條鴻溝,越過了這道鴻溝,則頃刻風光無限,終生榮華富貴。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時代,中舉帶來的天壤之別的變化着實令人羨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范進中舉》中的范進就是這樣的典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范進

范進考中舉人的那一次考試叫作什麼?

1、范進考中舉人的那一次考試叫鄉試。2、原文簡介《范進中舉》節選自清代傑出小說家吳敬梓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戶行兇鬧捷報》。通過描寫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刻畫了他爲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又以岳丈在范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上揭示了世態炎涼。3、簡析這個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極爲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進是個仕人,他一直生活在窮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應試,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歲才中了個秀才。本文寫他接着參加鄉試又中了舉人一事,文中運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他那喜極而瘋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弊端,同時通過他命運的大起大落,反映了人們醜惡的心靈,范進中舉前的鄙視與范進中舉後的巴結,形成鮮明對比。4、作者簡介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代小說家,漢族,安徽全椒 人。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林山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序》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參加了學院,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因病未延試)。移家金陵,爲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於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後卒於客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