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的道理

來源:趣味百科館 1.47W

對牛彈琴的道理:說話做事情要看對象,對身份、思想高度不同的人,應採取相對應的溝通方式。對牛彈琴出自《牟子理惑論》一書,是一個漢語成語,該成語比喻對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對不懂得美的人講風雅,也用來譏諷人講話時不看對象。

對牛彈琴的道理

該成語典故原是嘲諷牛聽不懂高雅的《清角》琴曲,只能聽那些“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公明儀將高雅的樂曲演奏給一頭牛來聽,屬於沒有看準對象,實在是“亂彈琴”。

俗話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在不瞭解“聽衆”的時候就彈琴,難免會產生“曲高和寡”的場面。

該成語告誡人們,教育要看對象,要因材施教。說話也要看對象,對方聽不懂,等於白費口舌。在交談時,根據對象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見,選擇不同的話題,唯有這樣,才能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達到交談的目的和效果。如果離開這個基點,即使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很有道理,對他而言也不過是如風過耳。



對牛彈琴講了什麼道理,對牛彈琴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簡單

1.對牛彈琴講述的道理: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是白費口舌,也常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的人。

2.說明說話不看對象是不可取的,對蠢人講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3.牛聽不懂高雅的音樂,告誡人們,教育要看對象,要因教施材。

4. 對牛彈琴釋義:對着牛彈琴,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

5.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

6.也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7. 成語出處:漢牟融《理惑論》,原文:昔公明儀爲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8.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9.轉爲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對牛彈琴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辦任何事情,都必須看對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後人用“對牛彈琴”這個成語,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講高深道理是徒勞的。

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是白費口舌;也常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的人。說話不看對象是不可取的,對蠢人講道理也是不可取的。牛聽不懂高雅的音樂,告誡人們,教育要看對象,要因教施材。

《對牛彈琴》原文及翻譯

原文:公明儀爲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轉爲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翻譯:有個彈琴能手叫公明儀,他對牛彈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頭吃草,就好像沒聽見任何聲音一樣。不是牛沒有聽見,是這美妙的曲子不適合牛的耳朵而已。公明儀於是變換曲調,彈奏出一羣蚊虻的嗡嗡聲,還有一隻孤獨小牛的哞哞叫聲。牛聽了,馬上搖動尾巴,豎起耳朵,因爲不安而小步來回走動。

對牛彈琴的道理 意思是什麼

1、對牛彈琴的道理: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是白費口舌;也常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的人。說話不看對象是不可取的,對蠢人講道理也是不可取的。牛聽不懂高雅的音樂,告誡人們,教育要看對象,要因教施材。

2、對牛彈琴的釋義:對着牛彈琴,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也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3、成語出處:漢·牟融《理惑論》;原文:昔公明儀爲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爲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