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哪裏

來源:趣味百科館 1.25W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我國古代著名哲學著作《荀子·大略》,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不去經歷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時期,我們就無法得知松柏到底是不是在萬物凋零之後,最後才凋謝的。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哪裏

這句話在文中的原句爲,“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在這句話當中的後半句“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的意思是,如果人不去經歷艱難、困苦的歷練與考驗,我們是不可能會知道這個人是否真的具有君子的可貴品質。


這兩句話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只有通過實際的事例我們才能夠辨認一個人的品質好壞,而不應該僅僅是聽他人的一些評價做出判斷。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荀子大略》,原句爲: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意思是不經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無法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不經過艱難的考驗,無法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先秦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早年遊學於齊,學問博大,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弟子。荀子最主要的思想主張是性惡論,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哪裏?

出處:戰國·荀況《荀子·大略》

君子立志如窮,雖天子三公問正,以是非對。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白話釋義:

君子一旦樹立了志向就堅定不移,即使天子、三公詢問政事,也根據是非的實際情況來回答。君子窮困而不喪失志氣,勞累而不苟且偷安,面臨禍患而不背棄平時坐席上說的話。歲月不寒冷就無從知道松柏的堅毅挺拔,事情不危難就無從知道君子的志向遠大。作爲君子,沒有一天不在堅持他所認爲正確的東西即道的。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全書一共32篇,其觀點與荀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幾篇,如《議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

一書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寫。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闢,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戰國後期儒家學派重要的著作。它的注本除唐楊倞的《荀子注》外,清王先謙的《荀子集解》,彙集清代學者的訓詁考訂成就,內容翔實;樑啓雄的《荀子簡釋》綜合諸家校釋成果,尤重“簡易、簡明、簡要”;另有章詩同的《荀子簡注》、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釋》等。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這句話出自哪裏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處

1、“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我國古代著名哲學著作《荀子》一書當中的“大略”篇,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不去經歷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時期,我們就無法得知松柏到底是不是在萬物凋零之後,最後才凋謝的。

2、這句話在文中的原句爲:“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在這句話當中的後半句“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的意思是,如果人不去經歷艱難、困苦的歷練與考驗,我們是不可能會知道這個人是否真的具有君子的可貴品質。

3、在“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這兩句話當中,前一句對於松柏的描述,就等同於爲後一句對於君子的議論做鋪墊,這兩句話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只有通過實際的事例我們才能夠辨認一個人的品質好壞,而不應該僅僅是聽他人的一些評價做出判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