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做和訂做的區別嗎

來源:趣味百科館 2.73W

定做和訂做的區別嗎的答案是:訂只表示雙方事先有所約定,並不管約定能否保證確定不變,強調的是過程;定表示事情已經確定下來,不會輕易更改,側重的是結果

定做和訂做的區別嗎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範到規範的規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着,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爲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1、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爲只是刻符,有的認爲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賈湖21個刻符裏,已認識的11個字,分別屬於反映易學裏離、坤兩卦之象的卦象漢字。

2、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鉢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於省吾認爲“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3、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峯、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爲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

它形成約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開始,著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係。

4、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爲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爲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5、甲骨文

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的雛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6、金文

隨着社會的發展,字體也不斷地在演變。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爲鐘鼎,所以也叫鐘鼎文。金文筆畫也比甲骨文豐富多了,大小勻稱,也有了行款,並有了一定的裝飾性。

7、大小篆

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你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纔將文字統一爲小篆。

8、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爲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是在監獄裏創造出來的字體。分“秦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峯,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9、楷書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爲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體,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三國時期的鐘繇是在楷書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貢獻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展,書法也發展到了頂峯,出現了一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

10、草書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體寫得潦草,都算草書。作爲一種專門的字體,是漢代纔有的。到漢末,草書才大爲風行,先爲章草,又爲今草,最後發展爲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初學者不宜學。

11、行書

行書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爲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爲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