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的由來與風俗

來源:趣味百科館 8.29K

由來是舊時人們認爲動物之所以可能從蟄伏中醒來,是由於被雷聲驚醒,因而就有了驚蟄的說法。實際上天氣變暖纔是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而習俗有吃梨,蒙鼓皮,打小人,祭白虎化解是非。

驚蟄的由來與風俗

歷史淵源

西漢戴德《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啓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爲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爲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爲“啓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啓蟄”這個名稱。漢朝時期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爲“啓”,爲了避諱而將“啓”改爲了意思相近的“驚”字。

驚蟄的由來與風俗 第2張

簡介

驚蟄,又名“啓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着仲春時節的開始;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時爲驚蟄。

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化生長的現象。春雷始鳴,氣溫回升,昆蟲萌動,“九九”已盡,“九盡桃花開,春耕不能歇”。物候:桃紅李白,鶯鳴燕來,布穀催耕。驚蟄萬物萌動,細菌滋生,容易引發感冒發熱和肝病發生。養生需注意防春溫流感,飲食清淡養肝脾,多吃蔬菜清腸胃,早睡早起多鍛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