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最早是爲了紀念哪位名人

來源:趣味百科館 6.83K

清明節最早是爲了紀念哪位名人的答案是:介子推

清明節最早是爲了紀念介子推,後來廣泛用於祭祀。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後人尊爲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人,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爲愧疚,遂改綿山爲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爲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爲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於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爲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掃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到唐朝纔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從唐朝開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掃墓時首先要整修墳墓,主要是清除雜草,增添新土。

這種儀式,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古人認爲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禍福有着密切聯繫,所以培墓是極爲重要的祭奠儀式。

清明節最早是爲了紀念哪位名人

一、祭祖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四大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在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們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帶上水果食品、紙錢等物品來到墓地,將供品擺放在墓地前面,將紙錢焚化,爲墳墓添一些新土,然後再在墓前磕頭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二、折柳贈別

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能給人一種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感覺。自漢朝以來,人們就逐漸形成了折柳贈別的習俗,藉此互祝平安,因“柳”與“留”諧音,所以也取戀戀不捨、盡情挽留之意。同時希望離別的親友,到了他鄉也如離枝的柳條,能夠很快地生根發芽,隨處存活,這些都寄託着對親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三、盪鞦韆

清明節盪鞦韆的習俗由來已久,歷史相對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後來爲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諱,才改爲鞦韆。最早的鞦韆一般都是以樹枝爲架,然後再拴上彩帶。後來逐漸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做成的鞦韆。盪鞦韆的習俗傳承至今,深受人們喜愛,不僅能鍛鍊身體,也可以藉此鍛鍊自己的勇氣。

四、拔河

拔河的運動起源於春秋後期,開始是在軍隊中盛行,當時叫“牽鉤”、“鉤強”,後來流傳到民間,到唐朝時期開始稱爲“拔河”。拔河就是人數相等的雙方對拉一根比較粗的繩子,將對方拉出河界,就算獲勝。唐玄宗時期曾經在清明節時期舉行大型的拔河比賽,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清明節的民間習俗了。

五、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動,起源於戰國時代,蹴鞠就是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裏面用羽毛填充。蹴鞠運動是古代清明節時期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遊戲,到了漢代,蹴鞠就已經成爲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到了唐宋,蹴鞠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爲一種大型活動,在宮廷內,經常有數百人蔘加。《水滸傳》裏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爲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賞識,一路平步青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