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這天要幹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1.68W

端午節這天要包糉子、吃糉子、賽龍舟、掛艾草、系五彩繩、拜神祭祖、採草藥等。其中,端午食糉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最初是當作拜祭祖先和神靈的貢品。後來,端午節包糉子和吃糉子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這天要幹什麼

端午節要做什麼

端午節要做的有以下幾項:

1、吃糉子: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2、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3、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端午節都要幹什麼呢

端午節要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食糉、拴五色絲線、打午時水。

各地習俗

1、端午節在廣東自古就是熱鬧隆重、喜慶洋洋的節日。廣東端午節習俗甚多,主要有扒龍舟、食糉、插艾草、睇龍船、龍船飯、龍點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災、打午時水、聚午宴、放紙鳶、洗草藥水、浸龍舟水等等。廣東人過端午節很有節味,節俗內容豐富。南方江河水網縱橫,水上競技活動歷史悠久。

2、江蘇的端午習俗除了划龍舟外,還有節日裝飾則的五毒圖、菖蒲與艾葉、鍾馗像、纏臂的綵線,掛絲線糉、穿五毒衣、戴香包等。節日飲食主要有糉子、雄黃酒、五黃宴等。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3、浙江的端午習俗,吃糉子、祭龍王、競龍舟、懸菖蒲艾葉、拴五色絲、飲雄黃酒、吃五黃、佩香包、採百草等是比較普遍的習俗,但各地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習俗細節上的差異。

擴展資料

中國端午節起源與習俗源自中國南方江浙一帶,主要習俗有賽龍舟、吃糉子、懸艾葉菖蒲等。南方地區端午節習俗保存較完善,也較北方地區氣氛濃厚,各地紛紛舉辦各種規模的賽龍舟活動,家庭也都包糉子全家同吃,雖然不一定代表紀念屈原的意義,但這種習俗一直保留着。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端午節可以幹什麼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的節日,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端午風俗,端午節不僅僅只有包糉子、掛艾草、賽龍舟,這些風俗。下面是我整理的端午節可以幹什麼,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端午節相關內容推薦↓↓↓

端午節的由來及風俗

端午都有哪些禁忌事項

端午節公司給員工的祝福語

形容端午節的經典詩句精選100句

端午節可以幹什麼

1、避五毒

“避五毒”最古老的習俗是採藥,同時,人們在端午這天還要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此外,還要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並在室內噴灑藥酒。

2、掛艾草、菖蒲、榕枝

菖蒲葉片呈劍形,又稱“蒲劍”,古人認爲它可以“斬千邪”艾草是藥草,古人認爲它可以保持身體健康,招百福。民間傳統,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插或懸在門上。

3、躲端午

端午有諸多禁忌,從宋代開始就有接出嫁女兒回孃家過端午的習俗,俗稱“躲五”。

4、吃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雄黃酒。

5、畫額佩飾

古人以端午爲惡日,這一天五毒皆出,所以要給兒童特別的防護措施: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同時,還要用五彩絲線結成索,叫做“長命縷”,掛在兒童頸項、手臂或掛在牀帳、搖籃處。成年人則可佩戴香包等飾物。

端午節的傳說有哪些

1、屈原投江

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始終不能實現,終於被削職流放出去。後來楚國亡了,屈原便於五月初五來到泊羅江邊,抱起一塊石頭,縱身投入江裏自盡。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2、伍子胥屍體投河

吳王夫差因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死前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說後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屍體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

4、白娘子端午節喝雄黃酒現原形

端午節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黃酒避邪,許仙按照法海教的辦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推卻不了許仙,喝了酒後,馬上現出蛇的原形,許仙立刻被嚇死了。

北方地區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在遼、金、清各朝歷史上都有端午節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後的八旗將士馳馬射柳、打馬球的競技遺俗。

北方人民的端午節慶遊戲——射柳。據說,這項競技活動在遼時便已出現,一直延續至清末。

馳馬射柳在端午節清晨舉行,先將柳樹幹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爲靶心。然後參賽者依次馳馬拈弓射削白處。射斷柳幹後馳馬接斷柳在手者爲優勝。《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爲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這種節日競技相沿成習,直至清末。

擊鞠亦即打馬球,也是北方端午節的主要經濟娛樂活動之一。相傳,唐玄宗利隆基便是這項運動的愛好者。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爲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羣衆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此外,北京還有遊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羣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爲角黍。無競渡俗,亦競遊耍。”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端午節可以幹什麼相關文章:

★端午節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端午節有哪些事不可以做

★2022端午節活動方案通用版

★端午活動方案大全6篇

★端午節活動方案通用版2022

★北京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趣味活動總結

★國小生端午假期做什麼的日記600字

★最新端午節活動策劃方案範文

var _hmt = _hmt || [](function() { var hm = teElement("script") = " s = lementsByTagName("script")[0] rtBefore(hm, s)})()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