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角之爭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94W

意思是:比喻爲了極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爭執。

蝸角之爭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蝸角之爭

成語發音:wō jiǎo zhī zhēng

成語解釋:比喻爲了極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爭執。

成語出處: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十卷:“宋禮立裹之約,希蝸角之爭。”

成語繁體:蝸角之爭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蝸角鬥爭 查看更多蝸角之爭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十卷:“宋禮立裹之約,希蝸角之爭。”



蝸角之爭的意思,近義詞,反義詞

詞目,蝸角之爭,發音,wō jiǎo zhī zhēng,釋義,比喻爲了極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爭執。,引用,《二刻拍案驚奇》卷之十 趙五虎合計挑家釁 莫大郎立地散神奸 ...?莫子侞臭,須此何爲?細訊其詳,始燭其詭。宋禮立又蹄之約,希蝸角之爭 。莫大以對牀之情,消鬩牆之釁。既漁羣謀而喪氣,猶挾故紙... 《蟫史》卷之十四 地下新船載甲 ...求道,乃美少年。今何爲而美髯,且紫色也?”叟笑曰:“以二君有蝸角之爭 ,第爲嫵媚本色以諧之,猶恐少長於君而被君輕,其言不足重...

蝸角之爭什麼意思

蝸角之爭

【讀音】:wō jiǎo zhī zhēng

【解釋】: 比喻爲了極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爭執。

【出處】: 《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蝸角紛爭,惟利是務什麼意思 ?

蝸角之爭,意思是比喻爲了極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爭執的意思。

惟利是務,意思是隻把利益當做最重要的事情。

出自: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三十回:“正是,兄弟鬩牆,外禦其侮。蝸角紛爭,惟利是務。”

譯文:兄弟們雖然在家裏爭吵,但能一致抵禦外人的欺侮。爲了極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爭執,只把利益當做最重要的事情。

擴展資料

近義詞

蝸角鬥爭

讀音:wō jiǎo dòu zhēng。

釋義:比喻爲極小的事而引起大的爭執。

出自:《莊子集釋》卷八下<雜篇·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譯文:有個國家在蝸牛的右角,名字叫蠻氏,正相互爲爭奪土地而打仗,倒下的屍體數也數不清,追趕打敗的一方花去整整十五天方纔撤兵而回。

幫忙找找下列成語的意思及故事

這些成語多出自<<莊子>>

莊周夢蝶:莊子做夢夢到自己成了蝴蝶 ,醒了之後就不知道自己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自己!!!!

越俎代庖:堯讓位給舜之前,曾找許由,想把帝位讓給他,但許由堅辭不受。他說:“您已經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我再來代替你,這不是讓我離受您的名聲嗎?鷦鷯在森林裏築巢,佔一根樹枝的地方就行了;鼴鼠在河邊飲水,頂多喝滿一肚子也就夠了。算了吧,我的君主!我要天下幹什麼用呢?廚師在祭祀的時候,又做菜,又備酒,忙得不可開交,可是掌管祭祀的人,並不能因爲廚師很忙,就忘記自己的本職工作,丟下手中的祭祀用具,去代替廚師做菜、備酒啊!您就是丟開天下不管,我也決不會代替您

螳臂當車:螳臂當車

語見《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明•無名氏•四賢記•第十一出》:“勸恩臺裝聾做啞,休得要‘螳臂當車’。”

春秋時,衛靈公請顏闔爲太子之師,顏闔知蒯瞶爲人陰險兇殘,欲改其惡習,導之正途,但恐遭殺身之禍,而問於蘧伯玉。伯玉語喻之曰:“螳螂奮其臂以擋車輪,其不知否能勝任也,徒取滅亡耳。不可高估本身之力,而爲太子之師。若自持己見,必遭太子之嫌。是以務必小心從事。”顏闔從之,婉拒衛靈公之請。

蝸角之爭:“蝸角之爭”是莊子創造的一個典故,說在蝸牛的角上有兩個國家,經常爲了爭奪地盤而發生戰鬥,竟至“伏屍百萬”,追逐逃兵“深入漠北”,班師回朝竟要十五六天的時間。看這規模,誰能想到這戰爭僅僅發生在蝸牛的兩個角上?

運斤成風:這個成語見於《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而不失容。”

這個寓言故事的大意是:楚國的郢都有個勇敢沉着的人,他的朋友石是個技藝高明的匠人。有一次,他們表演了這樣一套絕活:郢人在鼻尖塗上像蒼蠅翅膀一樣薄的白粉,讓石用斧子把這層白粉削去。只見匠人不慌不忙地揮動斧頭,呼地一聲,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卻絲毫沒有受到損傷,郢人也仍舊面不改色,若無其事地站在那裏。

這件事被宋國的國君知道了,他非常佩服石的絕技和郢人的膽量,很想親眼看一看這個表演。於是,國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人石請來,讓他再表演一次,石說:“我的好友已經去世,我失去了唯一的搭檔,再也沒法表演了。”

根據這個故事,後人將“運斤成風”引爲成語,比喻手法熟練,技藝高超。

每況愈下: 戰國時有一個叫東郭子的人,聽說莊子對“道”很有研究,就去向莊子請教,問他“道”到底在什麼地方。

莊子說:“我講的‘道’各處都有,無處不在。”

“那請您具體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嗎?”東郭子非常客氣。

莊子不假思索:“在螞蟻洞裏。”

東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東西,怎麼會存在於這麼卑下的地方?”

莊子又說:“‘道’,在稗草、磚瓦碎石之中。”

“這不是愈加卑下了嗎?”東郭子更爲奇怪。

莊子繼續說:“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東郭子聽莊子越說越低下,心裏很不高興。

莊子這才向解釋:“要滿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質說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檢查豬的肥瘦一樣,愈是豬的下部,愈能看出豬的肥瘦。因爲豬腿的下部是最難長膘的,如果腿部也長滿肉,其他部位當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訴您‘道’所在的地方,盡是卑賤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有‘道’,那麼‘道’存在於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瞭。”

“噢,原來是這樣。”東郭子很佩服莊子的才學。

這個故事出自《莊子·知北遊》。原來的意思是說,越從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後來意思逐漸轉變爲表示情況越來越糟糕的意思。

枯魚之肆:莊子家貧,所以去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說:“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給你三百金,可以嗎?”莊子見監河侯不願馬上借糧,有點生氣,臉色都變了,說:“我昨天來這兒的時候,聽到路上有個聲音在叫我。我回頭一看,只見車輪碾過的車轍中,有一條鮒魚。”我問:‘鮒魚啊,你在這兒幹什麼呢?’鮒魚說:‘我是從東海來的,被困在這兒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嗎?’我說:‘好。我去遊說吳越之王,請他開鑿運河,把長江的水引過來救你,可以嗎?’鮒魚生氣地說:‘現在我被困在這兒,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這麼說,不如早點到賣乾魚的店裏去找我好了!’”

鮒魚在車轍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遊說吳越之王,開鑿運河,把長江的水引過來,鮒魚早就渴死了。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言過其實、形式主義豈不是比比皆是!形式主義的危害真是害死人啊!

唐朝元稹所著《鶯鶯傳》中,張生對紅娘說:“自從我見了你家小姐一面,日思夜想,茶飯無味。希望你從中撮合。”紅娘問:“你爲什麼不通過媒人提親,正式把小姐娶過門呢?” 張生說:“我現在心情十分迫切,如果通過納采問名等一整套繁瑣的婚娶儀式,至少需要大半年,那時候我早進了枯魚之肆了。”紅娘看到張生確實是心急火燎的,就答應從中牽線,促成張生與崔鶯鶯的姻緣。後來,元朝的王實甫根據這個故事,改編成了不朽的名篇《西廂記》,一直流傳到今日

呆若木雞:呆若木雞選自《莊子·外篇·達生》

【原文】

紀渻子爲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紀渻[〔渻〕音shěng。]子爲王〔王〕指齊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 [〔雞已乎〕意思是鬥雞養好了嗎?]曰:“未也,方虛而恃氣。”[〔虛而恃氣〕虛浮驕傲,而且自恃意氣。,通“驕”。]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猶應向景〕還是聽到聲音或者見到影像就有所反應,意思是心還是爲外物所牽制。向,通“響”。景,通“影”。]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德〕德性,可以理解爲作爲鬥雞的基本素質。]全矣,異雞[〔異雞〕別的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譯文】

紀渻子爲周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哩。”十天後周宣王又問,回答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十天後周宣王又問,回答說:“還是那麼顧看迅疾,意氣強盛。”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它已不會有什麼變化,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的德行真可說是完備了,別的雞沒有敢於應戰的,掉頭就逃跑了。”

有一位紀先生替齊王養雞,這些雞不是普通的老母雞,而是要訓練好去參加比賽的鬥雞。

紀先生才養了10天,齊王就不耐煩地問:“養好了沒有?”

紀先生答道:“還沒好,現在這些雞還很驕傲,自大得不得了。”

過了10天,齊王又來問,紀先生回答說:“還不行, 它們一聽到聲音,一看到人影晃動,就驚動起來。”

又過了10天,齊王又來了,當然還是關心他的鬥雞, 紀先生說:“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10天后,齊王已經不抱希望來看他的鬥雞。沒料到紀先生這回卻說:“差不多可以了,雞雖然有時候會啼叫,可是不會驚慌了,看上卻好像木頭做的雞,精神上完全準備好了。其他雞都不敢來挑戰,只有落荒而逃。”

後來人們又把“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爲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