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圖賞析

來源:趣味百科館 1.18W

《洛神賦圖》將曹植《洛神賦》的主題思想表達的完整而和諧。顧愷之巧妙的運用各種藝術技巧將辭賦中曹植與洛神之間的愛情故事表達得純潔感人、浪漫悲哀。畫面奇幻而絢麗,情節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充滿了飄逸浪漫、詩意濃郁的氣氛。

洛神賦圖賞析

在洛神離去之後,曹植目光仍望向空茫的前方追尋洛神的倩影,即使坐在歸途的車上離去仍然回頭張望。人物無言的眼神之中流露出兩者一往情深的真切愛情和相戀而不能相守的無奈悲痛,加劇了浪漫悲悽的氣氛。



《洛神賦圖》作品賞析是什麼?

綜觀整幅繪畫,畫者在忠實於原著故事的基礎上,充分調動了自身的想象力與繪畫本身的特性。文本輸入的、交織在豐沛的自然界、人界和仙界中的信息,在繪畫裏輸出爲大量的意象,密集的形象,三界之間關聯的展示,人神之間感情的傳遞。

文本輸入的視覺、聽覺效果在繪畫內通過顏色、技法、對空間的佈置來達到;文本中虛幻的比擬落實爲了繪畫中真實的景物,儉省的文字在繪畫中不得不面面俱到爲真實存在的細節,如此一來更是大大加重了繪畫中對山水自然的描摹。

主要介紹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原《洛神賦圖》卷爲設色絹本。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會貫通的長卷,現已失。

現主要傳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二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的兩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過景物有一繁一簡之分。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賞析

《洛神賦圖》將曹植《洛神賦》的主題思想表達的完整而和諧。顧愷之巧妙的運用各種藝術技巧將辭賦中曹植與洛神之間的愛情故事表達得純潔感人、浪漫悲哀。畫面奇幻而絢麗,情節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充滿了飄逸浪漫、詩意濃郁的氣氛。

《洛神賦圖》中顧愷之充分發揮了藝術想象力,將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形象表現爲畫面上具體的形象,表現出《洛神賦》中充滿詩意幻想的浪漫意境。隨着畫卷展開,觀者在畫家的思路的引導下,思想情緒不由自主地隨着人物的心情或驚喜或悲痛。

畫家根據辭賦中內容展開藝術聯想,塑造出畫卷中嬉戲的衆神仙,鹿角馬面、蛇頸羊身的海龍、豹頭模樣的飛魚、六龍駕駛的雲車等這些綜合而成的形象,這些奇禽異獸形象穿插在山川、樹木、流水等自然景物之間,與衆神仙、洛神和岸上的人物形成了動靜對比而又拉開了空間距離,營造出奇異飄渺的幻覺境界和優美抒情的浪漫情懷。

《洛神賦圖》中浪漫而悽婉的氣氛,顧愷之還通過人物精神的表現營造出來。畫面中悽婉浪漫的氣氛通過人物之間的情感關係和內心深處的心靈變化表現出來,尤其是眼神的描繪。曹植與洛神飽含感情的對望是二者心靈深處的交流和情感表達。

畫面中的洛神形象不論是出現在水面上、還是飛在半空中、還是漫步叢林、還是乘雲車離去、大部分形象都是朝向畫面左方前行,回頭與岸上的曹植對視,眼神或飽含深情、或無奈感傷、或欲言又止、或依依不捨。

在洛神離去之後,曹植目光仍望向空茫的前方追尋洛神的倩影,即使坐在歸途的車上離去仍然回頭張望。人物無言的眼神之中流露出兩者一往情深的真切愛情和相戀而不能相守的無奈悲痛,加劇了浪漫悲悽的氣氛。

擴展資料: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原《洛神賦圖》卷爲設色絹本。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會貫通的長卷,現已失。現主要傳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二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的兩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過景物有一繁一簡之分。

全卷分爲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着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洛神賦圖》是顧愷之在某一天偶然讀到友人送來的三國時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學家曹植寫的《洛神賦》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對夢幻之境中人神戀愛的追求,抒發了愛情失意的自我感傷。顧愷之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才能對文學作品進行再創造,傳達出無限惆悵的情意和哀傷的情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作品賞析是什麼?

《洛神賦圖》作品賞析如下:

《洛神賦圖》這幅畫的用筆洗淨古樸, 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 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用筆細勁古樸。在這樣宏偉的橫卷場景中,以山水、花鳥、人物畫法技巧爲隱喻,正是顧僧的不同凡響之處。洛神女腳下的洛河水,水紋處理完全融入透視的處理,背景樹木近而具體精細,遠而概括模糊。 遠山的處理也很簡潔。

《洛神賦圖》的創作背景

《洛神賦圖》是顧愷之在某一天偶然讀到友人送來的三國時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學家曹植寫的《洛神賦》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對夢幻之境中人神戀愛的追求,抒發了愛情失意的自我感傷。顧愷之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才能對文學作品進行再創造,傳達出無限惆悵的情意和哀傷的情調。

高一美術《洛神賦圖》鑑賞

《洛神賦圖卷》以曹植的文學作品洛神賦爲題材,描述曹植渡洛水時與洛水神女相遇而戀愛,終因人神路隔而無奈分離的動人故事.畫家把人物的神韻,風姿表達得惟妙惟肖,這是前無古人的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是其代表作(宋摹本)。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 此卷用具體生動的形象完整的表現了三國時代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的內容,也體現了這一歷史時期新興文藝理論中 重視感情生活的要求。該畫對人物心理刻劃的成功及善於表達情感內容的精深造詣,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繪畫的新發展。目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高清下載鏈接: 

提取碼: qb54

賞析《洛神賦圖》300字

翩若驚鴻 妙入毫巔 —— 畫面開首描繪曹植在洛水河邊與洛水女神瞬間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趨前,遠望龍鴻飛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雲髻峨蛾,修眉聯娟”的洛水女神飄飄而來,而又時隱時現,忽往忽來。

傳說曹植少時曾與一縣令甄逸之女相戀,後甄逸之女被嫁給其兄曹丕爲後,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後又遭讒致死。曹植在獲得甄后遺枕後感而生夢,因此寫出《感甄賦》以作紀念,明帝曹睿將其改爲《洛神賦》傳世。

而洛神是傳說中伏羲之女,溺於洛水爲神,世人稱作宓妃。把甄后與洛神相提並論,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甄后的懷念和寄託。《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悽婉,動人心魄。顧愷之讀後大爲感動,遂凝神一揮而成《洛神賦圖》。

畫卷從右端開始,第一段描繪了黃昏,曹植經過洛水之濱時停駐體息。在平靜的水面上,風姿絕世、含情脈脈的洛神衣帶飄逸、動態從容,凌波而來。 柳岸邊,曹植身體微微前傾,伸出雙手擋住衆隨從。隨從們目光呆滯,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視着前方水面上美麗的洛神。

顧愷之巧妙地通過這一瞬間動作,不僅形象而生動地表現出曹植見到洛神的驚喜之情,而且將曹植被洛神的絕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內心活動表現的極爲生動。

曹植解玉佩相贈表達對洛神的深切愛慕,洛神指潛淵爲期,曹植又怕受騙,心情矛盾。於是便斂容定神,守之以禮,二人情意纏綿。洛神與諸神仙嬉戲,風神收風,河神撫平水波,水神鳴鼓,女蝸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間、水中若隱若現,舒袖歌舞。

通過女神與衆神仙的歡樂、嬉戲的熱鬧場景,爲洛神與曹植即將分離做了鋪墊,襯托出女神無奈和矛盾的內心狀態。

第二段描繪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別離時的情景,這是故事情節的高潮。

顧愷之大力描繪洛神離去時的陣容,場面宏大激揚,熱鬧非凡。六龍駕駛着雲車,洛神乘雲車向遠方駛去,鯨航從水底涌起圍繞着車的左右。六龍、文魚及鯨的描繪細緻,動態生動奔放。雲車、雲氣都作在天空中作飛馳狀,離別場面熱鬧異常、如醉如癡。

在岸邊,曹植在衆隨從的扶持下,目送着洛神漸漸遠去,眼神中傾訴着無盡的悲傷與無奈。洛神不停的回頭望着岸上的曹植,眼神中流露出不捨與依戀。

隨着二者距離越來越遠,襯托出曹植與洛神心中無奈分別的苦痛,使畫面中無法相守的悲傷氣氛更加濃烈。

最後一部分描繪了就駕啓程。表現洛神離去後,曹植對她的深切追憶與思念。曹植乘輕舟溯流而上追趕雲車,希望再次見到洛神的倩影。但是無奈人神相隔,早己尋覓不到洛神的蹤影。思念與悲傷之情不能自己,以至於徹夜難眠,在洛水邊等待到天明,流連忘返的場景。

直到隨從們驅車上路,曹植仍然不斷回頭張望,最後懷着不捨和無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歸途。曹植的無限悵惘之情生動地呈現在畫卷上,使觀者被洛神與曹植間的真摯感情所感染。

這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着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顧愷之,東晉畫家,江蘇無錫人。興寧二年(364)在南京爲石棺寺畫維摩詰像,因畫藝高潮引起轟動。東晉義熙元年(405)升爲散騎常侍。顧愷之多才,工詩賦,善書法,時人稱爲“才絕、畫絕、癡絕”,人物畫風獨特。其人清瘦俊秀,即所謂的“秀骨清像,線條流暢”,畫風若“春蠶吐絲”。

《洛神賦圖》是顧愷之在某一天偶然讀到友人送來的三國時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學家曹植寫的《洛神賦》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對夢幻之境中人神戀愛的追求,抒發了愛情失意的自我感傷。顧愷之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才能對文學作品進行再創造,傳達出無限惆悵的情意和哀傷的情調,

《洛神賦圖》中故事的每部分幾乎都有對水的寫照,但水勢、水態、水性卻用線條表現的千變萬化,絕不雷同。有時舒展自如,有時平滑光潔,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又盪漾迴旋,這種種波濤律動的江浪之美又與畫中人物的驚訝、激動、惆悵、流連的情緒和動作連成一體,巧妙地烘托着畫中氣氛。

尤其在洛神離去,子建追神的部分,船駛過得地方浪濤翻滾,洛河水突然變得洶涌澎湃,觀者也似乎能聽到咆哮的水聲並感受到主人公不捨的情慷和焦急的心情,真可謂高明之筆。

《洛神賦圖》中山水畫法也未脫離前朝的影響,通過樹木的穿插來表現空間,呈現出明顯的裝飾趣味。樹木表現出兩種樣式:一種似柳樹,疏密相間的共有20棵左右,分組爲伍,或聚散於空間轉換,或穿插於人物前後與其它景物形成鬆緊自然的銜接。

蒲扇樹從圖卷右邊起從頭到尾,近坡遠岸遙相顧盼,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審時度勢,錯落有致,節奏分明,也運用了圖案化的造型,空間意識完全擺脫了一般自然理性法則的制約。這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樹叢造型,使畫面充滿了浪漫神祕的色彩。

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爲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着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最後值得一提的,就連乾隆皇帝見到此畫後拍案歎服,在引首處御書四字:“妙入毫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