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東矣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64W

意思是:道:主張。自己的學術主張得人繼承和推廣

吾道東矣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吾道東矣

成語發音:wú dào dōng yǐ

成語解釋:道:主張。自己的學術主張得人繼承和推廣

成語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鄭玄傳》:“問畢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成語繁體:吾道東矣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分句;指學術推廣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吾道南矣& 吾道東矣

我們對“程門立雪”的故事都耳熟能詳,它與“吾道南矣”之典同出於一人,那就是楊時。

據《宋史·楊時傳》記載:

楊時學成歸福建,河南的程顥所以說他的學問傳到南方去了。有師如此,有徒如此,何其羨也!何其幸哉!

“吾道東矣”之故事見於《後漢書·鄭玄傳》記載:

馬融在陝西,鄭玄家在山東,鄭玄回鄉,所以馬融說我的學問傳到東方去了。

另有“丁寬易東”的典故,也是說弟子學歸鄉的故事。據《漢書·儒林傳》記載:

像楊時、鄭玄、丁寬這樣刻苦求學、終有所成、光大師門的故事,古之時汗牛充棟,實爲我輩讀書人之楷模。

《後漢書·鄭玄傳》中的“鄭玄字康成……‘鄭生今去,吾道東矣。’”意思

鄭玄傳【語譯】 欣欣

--------------------------------------------------------------------------------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鄭玄年輕時,在鄉里做掌管訴訟和收賦稅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學校裏讀書,不喜歡做官吏。父親爲此多次發火,也不能制止他。鄭玄於是到京城太學去學習,拜京兆人第五元先爲師,開始掌握《公羊春秋》、《九章算術》。後又跟從東郡人張恭祖學習《禮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等。因爲在山東沒有值得求教的人,於是他往西人關。通過涿郡的盧植,拜扶風人馬融爲師。

馬融有門徒四百餘人,而能夠進入廳堂聽他親自講課的僅五十餘人。馬融平素驕傲自負,鄭玄拜在他門下,三年都不能見他一面,馬融只是讓自己的高材生給鄭玄授課。鄭玄日夜探究、誦習,從未有過絲毫懈怠厭倦。有一次遇上馬融召集門生研討圖緯,聽說鄭玄善於計算,於是在樓上召見他。鄭玄趁機向馬融請教各種疑難問題,問完之後就告辭回家。馬融很有感觸地對學生們說:“鄭玄現在離開了,我的學問到東方去了。”

鄭玄獨自出外遊學,十多年纔回到家鄉。因爲家境貧困,鄭玄在東萊爲人傭耕,跟隨他的學生已經有成百上千了。黨錮之禍發生了,他和同鄉孫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從政。於是鄭玄就埋頭研習經學,閉門不出。

漢靈帝末年,黨禁解除,大將軍何進聽說鄭玄很有才能便徵召他。州郡長官因爲何進是當權的外戚,不敢違揹他的意旨,於是逼迫威脅鄭玄,鄭玄不得已前去應召。何進爲他準備了几案和手杖,禮遇十分優厚。鄭玄沒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人服飾來拜見何進。住了一夜就逃走了。後來將軍袁隗上表推薦他擔任恃中,他因爲父親去世沒有就任。國相孔融非常敬重鄭玄,急急忙忙到他家拜訪。

當時大將軍袁紹在冀州統領大軍,派使者邀請鄭玄,袁紹大會賓客,鄭玄最後纔到,就被請到上座。袁紹的客人大多是俊秀豪傑,各有才氣而善辯,他們看見鄭玄是個儒生,不認爲鄭玄是個學識淵博的人,大家競相設置一些怪異的問題,各種學派的觀點交替提出。鄭玄依照儒家學說答辯應對,內容都超出了問題本身,大家都得到了聞所未聞的知識,沒有人不慨嘆佩服。

當時汝南人應劭也歸順了袁紹,他自我引薦說:“前泰山郡太守應中遠,想做您的學生,怎麼樣?”鄭玄笑着說:“孔子對弟子用(德行、言語、平事、文學)四種科目考察,顏回、子貢這些學生是不稱自己官位門第的。”應劭面露慚愧神色。

於是,袁紹舉薦鄭玄爲茂才,上表推薦出任左中郎將,鄭玄都不去就任。後來朝廷徵召他爲大司農,送給他一輛安車,(規定)鄭玄經過的地方,主管官吏都要親自迎送。鄭玄卻藉口有病請求回家。

--------------------------------------------------------------------------------

鄭玄傳原文: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爲嗇夫,得休歸,常詣學官,不樂爲吏,父數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學受業,師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術》。又從東郡張恭祖受《禮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以山東無足問者,乃入西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

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融素驕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於玄。玄日夜尋誦,未嘗怠倦。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玄善算,乃召見於樓上,玄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玄自遊學,十餘年乃歸鄉里。家貧,客耕東萊,學徒相隨已數百千人。乃黨事起,乃與同郡孫嵩等四十餘人俱被禁錮。遞隱修經業,杜門不出。

靈帝末,黨禁解,大將軍何進聞而闢之。州郡以進權戚,不敢違意,遂迫脅玄,不得已而詣之。進爲設几杖,禮待甚優。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見。一宿逃去。後將軍袁隗表爲侍中,以父喪不行。國相孔融深敢於玄,屣履造門。

時大將軍袁紹總共冀州,遣使要玄,走會賓客,玄最後至,乃延升上坐。紹客多豪俊,並有才說,見玄儒者,未以通人許之,競設異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辯對。鹹出問表,莫不嗟服,時汝南應劭亦歸於紹,因自贊曰:“故泰山太守應中遠,北面稱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門考以四科,回、賜之徒不稱官閥。”劭有慚色。紹乃舉玄茂才,表爲左中郎將,皆不就。公車徵爲大司農,給安車一乘,所過長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還家。

吾道東是什麼意思

吾道東的解釋

謂己之學術向東流播。《後漢書·鄭玄傳》:“﹝ 玄 ﹞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 扶風 馬融 ……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融 喟然 謂門人曰:‘ 鄭生 今去,吾道東矣。’”後因用爲 感嘆 己之學術東流或同道東去的語典。《南史·張敷傳》:“父 邵 使與高士 南陽 宗少文 談《系》《象》,往復數番。 少文 每欲屈,握麈尾嘆曰:‘吾道東矣。’於是名價日重。” 唐 錢起 《寇中送張 司馬 歸洛》詩:“ 吾道 將東矣,秋風更颯然。”

詞語分解

吾的解釋吾 ú 我,我的:吾身。吾國。吾輩。 姓。 吾 ù 古同“御”,抵禦。部首 :口。

吾道南矣

有一個故事叫“吾道東矣”說的是東漢時期的鄭玄到馬融出學習,鄭玄學成要離開,馬融感嘆說:“鄭生今去,吾道東矣”。意思就是自己的學術主張會由鄭玄的東去而向東傳播。

所以吾道南矣與吾道東矣應都是指學問的傳播,只是方向不一致罷了。

《後漢書·鄭玄傳》文言文翻譯

《後漢書·鄭玄傳》翻譯:

鄭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縣人。鄭玄年輕時任鄉嗇夫,辭官回家後,便常常到當地的學校去學習,不願意做官吏,他的父親多次爲此惱怒,也不能阻止他。後來就到太學跟隨老師學習,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爲師,又隨從東郡張恭祖學習《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

由於在崤山以東地區沒有值得求問的人了,鄭玄便西行進入關中,通過涿郡盧植的介紹,尊奉扶風郡馬融爲師。鄭玄獨自遊學,十多年後纔回到鄉里。家庭貧困,便在東萊郡租種別人的田地,跟隨他的學徒已有數百甚至上千人。

等到發生黨錮之事,鄭玄竟和同郡孫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動,於是就暗暗地修習儒家經籍,關閉門戶不再外出。當時任城何休喜好公羊經學,就著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鄭玄卻針對這三本書都提出了辯駁。

何休見到這些後感嘆地說:“鄭康成走進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長矛,來討伐我啊!”起初,光武帝中興漢朝之後,範升、陳元、李育、賈逵這些人爲古文、今文經學爭辯不休,後來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劉緓,加上鄭玄與何休的對答,文言翻譯與考據都通達精深,從此古文經學便徹底興盛起來了。

州郡長官因爲何進是極有權勢的外戚,不敢違抗他的意旨,於是便迫脅鄭玄,鄭玄迫於無奈而去拜訪他。何進爲他準備了坐幾和手杖,對他的禮遇很是優厚。鄭玄不接受何進所賜予的朝服,而是頭戴幅巾去見何進。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

鄭玄依照儒家經籍進行申辯對答,每一對答都超出了問題本身,並且都是以前沒有聽說過的,座中沒有誰不嗟嘆心服。袁紹於是便舉薦鄭玄爲“茂才”,上表推薦他任左中郎將。但他都沒有接受。公車署徵召他任大司農,賜給他一輛四馬安車,所經過地方的郡縣都派長吏接送。

這時袁紹正和曹操兩軍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紹讓他的兒子袁譚派遣使者逼迫鄭玄隨從軍隊。鄭玄迫於無奈,帶病來到元城縣,病情危重而無法繼續行進,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七十四歲。留下遺囑要求薄葬。從郡守以下曾經跟隨他學習的人中,披麻戴孝參加喪會的有一千多人。

《後漢書·鄭玄傳》原文: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少爲鄉嗇夫,得休歸,常詣學官,不樂爲吏,父數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學受業,師事京兆第五元先,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

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玄自遊學,十餘年乃歸鄉里。家貧,客耕東萊,學徒相隨已數百千人。及黨事起,乃與同郡孫嵩等四十餘人俱被禁錮,遂隱修經業,杜門不出。

休見而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興之後,範升、陳元、李育、賈逵之徒爭論古今學,後馬融答北地太守劉緓及玄答何休,義據通深,由是古學遂明。靈帝末,黨禁解,大將軍何進聞而闢之。

一宿逃去。時大將軍袁紹總兵冀州,遣使要玄,大會賓客,玄最後至,乃延升上坐。紹客多豪俊,並有才說,見玄儒者,未以通人許之,競設異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辯對鹹出問表皆得所未聞莫不嗟服紹乃舉玄茂才表爲左中郎將皆不就。

公車徵爲大司農,給安車一乘,所過長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還家。時袁紹與曹操相拒於官渡,令其子譚遣使逼玄隨軍。不得已,載病到元城縣,疾篤不進,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遺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嘗受業者,縗絰赴會千餘人。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范曄的祖父範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注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爲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範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羣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

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二十二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文章簡介:

《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章懷太子李賢注,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

首先,他在帝紀之後添置了皇后紀。東漢從和帝開始,連續有六個太后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準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其次,《後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

尤爲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傑出女性,並不都是貞女節婦,還包括並不符合禮教道德標準的才女蔡琰。《後漢書》自有其特點。從體例上看,與《史記》和《漢書》相比,有一些改進。

這既節省了篇幅,又不遺漏史實,一舉而兩得。在皇后方面,改變了《史記》與《漢書》將皇后列入《外戚傳》(呂后除外)的寫法,爲皇后寫了本紀。這樣改動,符合東漢六個皇后臨朝稱制的史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