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無措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25W

意思是: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手足無措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手足無措

成語發音:shǒu zú wú cuò

成語解釋: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成語繁體:手足無措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狀語、補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足,不能讀作“zhú”。

近義詞: 手忙腳亂  驚慌失措 

成語例句:許地山《女兒心》:“聽說一兩日間民軍便要進城,住在城裏的旗人更嚇得手足無措。”



手足無措的意思是什麼

手足無措的意思是指非常慌亂,不知怎麼辦纔好。手足無措,漢語成語,拼音:shǒuzúwúcuò,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手足無措的的典故

《陳書·後主紀》:“自畫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無措。”《禮記·仲尼燕居》:“子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冶。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錯,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

《論語·子路》:“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錯:通“措”,安置。孔子認爲,治理國家要有禮,否則,法令不能施行,老百姓會無所適從。

手足無措是什麼意思

【解釋】: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出自】:《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翻譯】:刑罰執行得不適當,老百姓就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示例】:正憂疑不定,忽報宋兵到了,驚得手足無措。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二回

【近義詞】如坐鍼氈、束手無策

擴展資料:

近義詞釋義:

一、如坐鍼氈 [rúzuòzhēnzhān]

【解釋】:像坐在插着針的氈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自】:《晉書·杜錫傳》:“累遷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屢諫愍懷太子,言辭懇切,太子患之。後置針着錫常所坐處氈中,刺之流血。”

【翻譯】:屢經升遷任太子中舍人。性情耿直忠烈,屢次勸諫愍懷太子,言辭懇切,爲太子擔心憂慮。然後把針放在錫常常坐的氈中,刺的流血。

【示例】:卻說三巧兒自丈夫出堂之後,如坐鍼氈,一聞得退衙,便迎住問個消息。◎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

二、束手無策 [shùshǒuwúcè]

【解釋】:策:辦法。遇到問題,就象手被捆住一樣,一點辦法也沒有。

【出自】:元·無名氏《宋季三朝政要》:“(秦)檜死而逆亮(金主完顏亮)南牧,孰不束手無策。”

【翻譯】:(秦)秦檜死去而違背諸葛亮(金主完顏亮)南牧,誰不束手無策。

【示例】:梅_仁正在束手無策的時候,聽了師爺的話說甚是中聽,立刻照辦。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五回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手足無措的意思

手足無措的意思是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手足無措 [ shǒu zú wú cuò ]

基本釋義: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出處:春秋 孔子《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白話譯文:刑罰執行得不適當,老百姓就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擴展資料:

1、近義詞:

如坐鍼氈 [ rú zuò zhēn zhān ]

基本釋義:好像坐在插了針的氈子上。形容心神不寧,坐立不安。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吉平只是大罵;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覷;如坐鍼氈。”

白話譯文:吉平只是大罵,王子服等四人互相看着對方,坐立不安。

2、反義詞:

不動聲色 [ bù dòng shēng sè ]

基本釋義:聲:言談;色:臉色。在緊急情況下,說話、神態仍跟平時一樣沒有變化。形容非常鎮靜。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他也不動聲色,勤勤慎慎辦他的公事。”

手足無措的意思解釋

手足無措指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常用於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拼音:shǒuzúwúcuò)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論語·子路》“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狀語、定語、補語。近義詞:不知所措、驚慌失措,反義詞:從容不迫、鎮定自若。“手足無措”與“不知所措”意義相近,兩者皆有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的含義,區別在於“手足無措”側重於形容舉動慌亂。而“不知所措”則是側重於形容神情緊張,沒有主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