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22W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是什麼意思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的意思是: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此句出自於:西漢·戴聖《禮記·學記》。深層含義:通過實踐才能不斷髮現問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尤其是在教學之中,通過教學實踐與反饋,不斷完善教學方式,可以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原文節選:

雖有嘉餚1,弗食不知其旨也2;雖有至道3,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4,教然後知困5。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6,知困,然後能自強也7。故曰:教學相長也8。《兌命》曰:斅學半9。”其此之謂乎?

譯文如下:

儘管有美味可口的菜餚,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儘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學習瞭然後就知道不足,教導人然後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後能自我檢查,對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後能鞭策自己努力進修。

註釋:

1、雖:即使,雖然。嘉餚(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餚,用魚、肉做的菜。

2、弗:不。食:吃。旨:甘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極點。

4、是故:所以。

5、困:困惑。

6、自反:反省自己。

7、自強(qiǎng):自我勉勵。強,勉勵。

8、教(jiào)學相長(zhǎng):意思是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9、斅(xiào)學半:教人是學習的一半。斅,一作學”。

創作背景: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其成書年代大約爲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據郭沫若考證,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顧樹森支持郭沫若的說法,認爲《學記》是寫作於戰國後期而爲樂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繼承思孟一派的觀點而從性善出發的,可能是孟軻弟子樂正克所作”。高時良也同意這種看法,認爲《學記》是戰國時期的作品,具體時間在戰國後期。它的作者當是樂正克。

不過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爲可能是荀子儒學派的作品,也有人認爲《學記》作者是誰已難於查考。

作品賞析

《學記》全文共1229個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內容相當豐富、精闢、深刻,是中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學記》是以《大學》爲其政治基礎,以《中庸》爲其哲學基礎的。其內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師生關係、教師問題等方面。

《學記》專門對教育與政治的關係、學制、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原則方法等有關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做了比較系統而精闢的概括和理論上的闡述,含有豐富的教育思想。


後世影響:

《學記》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其中很多東西,不僅是教育史上的首創,而且經過兩千多年教育實踐的檢驗,即使放在現代教學理論的範疇中,也仍然閃爍着生命的火花。它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寶貴資料。書中在總結先秦儒家教學經驗基礎上提出的教學原理,教學原則與方法,以及尊師重道的思想,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也是世界珍貴的教育遺產之一。

《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同時提出了嚴格的爲師條件。如要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能夠善喻等等。這些深刻而豐富的論述,爲後世許多教育家所繼承和發展,對於中國教育學、心理學的創立和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其所述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啓發誘導、長善救失等原則,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學記》雖然篇幅短小,但卻對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經驗做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它不僅對中國古代教育史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後人認真地研究、借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