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75W

意思是:指符合道義者則能得到多數人的幫助

得道多助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得道多助

成語發音:dé dào duō zhù

成語解釋:指符合道義者則能得到多數人的幫助

成語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成語例句:我則得道多助,彼則衆叛親離。★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第二章

得道多助的意思是什麼

得道多助 [dé dào duō zhù]

生詞本

基本釋義

指符合道義者則能得到多數人的幫助。

褒義

出 處

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是什麼意思?

指符合道義者則能得到多數人的幫助。

得道多助,讀音:[ dé dào duō zhù ]

出自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近義詞:人心向背  

反義詞:失道寡助

造句:

1、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一個高尚的人在交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老張是個大公無私的人,得道多助,大家都支持他當廠長。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4、戰爭中正義的一方總是得道多助。

5、道,是推動萬物成長總力量,得道多助事業成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

讀音: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出處:戰國時期·孟子《孟子·公孫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着天下人都歸順他條件,去攻打那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會勝利。

擴展資料

《孟子·公孫丑下》創作背景

孟子出身於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後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考。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爲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爲本”,“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孟子反對兼併戰爭,他認爲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爲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