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殺人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25W

意思是:比喻流言可畏。

曾參殺人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曾參殺人

成語發音:zēng shēn shā rén

成語解釋:比喻流言可畏。

成語出處: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成語繁體:曾參殺人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流言可畏查看更多曾參殺人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這冤怎申,硬疊成曾參殺人。(清 孔尚任《桃花扇 辭院》)



曾參殺人是什麼意思?

比喻流言可謂 在孔子的學生曾參的家鄉費邑,有一個與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參的人。有一天他在外鄉殺了人。頃刻間,一股“曾參殺了人”的風聞便席捲了曾子的家鄉。 第一個向曾子的母親報告情況的是曾家的一個鄰人,那人沒有親眼看見殺人兇手。他是在案發以後,從一個目擊者那裏得知兇手名叫曾參的。當那個鄰人把“曾參殺了人”的消息告訴曾子的母親時,並沒有引起預想的那種反應。曾子的母親一向引以爲驕傲的正是這個兒子。他是儒家聖人孔子的好學生,怎麼會幹傷天害理的事呢?曾母聽了鄰人的話,不驚不憂。她一邊安之若素、有條不紊地織着布,一邊斬釘截鐵地對那個鄰人說:“我的兒子是不會去殺人的。” 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子的母親面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仍然不去理會這句話。她還是坐在那裏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線,照常織着自己的布。 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跑來對曾母說:“現在外面議論紛紛,大家都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母聽到這裏,心裏驟然緊張起來。她害怕這種人命關天的事情要株連親眷,因此顧不得打聽兒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關緊院門,端起梯子,越牆從僻靜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對兒子的瞭解、信任而論,“曾參殺了人”的說法在曾子的母親面前是沒有市場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確實的說法,如果說的人很多,也會動搖一個慈母對自己賢德的兒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實根據的流言是可怕的。

曾參殺人文言文翻譯 解釋

1、昔者曾子處費 (處 :處所、住處。這裏指家鄉。 ) 2、織自若 ( 自若:自,自然。若,像……似的。自若:不變常態。形容沉着鎮定,不慌亂。) 3、投杼逾牆而走 ( 走:跑。)( 走:逃走、逃跑。 ) 4、將“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譯爲現代漢語:曾參的母親心裏驟然緊張起來,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扶起梯子,越牆逃走了。 5、這個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告誡人們,應該根據確切的事實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問題,而不要輕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 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確實的說法,如果說的人很多,也會動搖一個慈母對自己賢德的兒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實根據的流言是可怕的。

昔者曾子處費全文翻譯是什麼?

曾參殺人,漢語成語,拼音是zēng shēn shā rén,意思是比喻流言可畏。出自《戰國策·秦策二》。

原文:

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出處:

曾參殺人

譯文:

過去曾參的家在費地,費地有個跟曾參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有人向曾子的母親報告說“曾參殺人了!”時,曾子的母親說:“我的兒子是絕對不會去殺人的。” 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子的母親面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仍然不去理會這句話。 她還是坐在那裏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線,照常織着自己的布。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跑來對曾母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母心裏驟然緊張起來。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牆逃走了。雖然曾參賢德,他母親對他信任,但有三個人懷疑他(殺了人),所以慈愛的母親也不相信他了。

白話譯文:

從前曾參住在魯國的費地,費地有一個人與曾參同姓同名,他殺死了一個人。

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

曾參的母親說:“我的兒子是不會殺人的。”說完,她一如既往地織着布。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對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曾參的母親還是照常織着布。

又過了一會兒,一個人又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了人。”

曾參的母親害怕起來,扔掉梭子,翻牆逃走了。

根據曾參的賢德,他母親對他的信任,應該不會相信這樣的話。但是有三個人懷疑曾參殺了人,那麼慈愛的母親也不相信他了。

註釋:

處:住在

尚:照樣(像原來一樣)

自若:像原來一樣(鎮定如常)

走:逃跑

投:丟下

逾牆:翻牆

名族:名和姓

處費:居住在費(今山東費縣)地

作者簡介: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十六歲拜孔子爲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子)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啓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爲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修養。著述《大學》、《孝經》等,後世儒家尊他爲“宗聖”。

賞析:

知子莫若母,曾母應該是對曾參最瞭解、最信任的人。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聽到別人說曾參殺了人,曾母也不由得信以爲真了。

這則故事不禁令人想起了“三人成虎”,無數事實證明訛傳一再重複,就可能以假充真,使人深信不疑。

“衆口鑠金,積毀銷骨”,流言蜚語都是可怖的,甚至可以致人於死地。也許最初只是隨口一說,但是經過一些好事之徒的添油加醋、無中生有,就會演變成一場災難,對當事人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

如今有了網絡,各種信息鋪天蓋地,雖然我們無法阻止謠言的廣產土,但可以對信息加以甄別,讓謠言因你而止。

“毛遂不墮井,曾參寧殺人”什麼意思?

就是指虛假的流言蜚語的意思!“毛遂墮井”戰國時期,平原君最器重一個叫毛遂的食客,某一天有人來報,毛遂掉落井死了,平原君很悲傷,但事後證明不過是一個相同名字的平民而已;“曾參殺人”--曾參是孔子的弟子之一,是個有名的大孝子。但有一天,一個同鄉跑來告訴正在織布的曾參母親,你兒子殺人了!曾母不爲所動“我兒子是孔子弟子,不會殺人的”,不一會又一同鄉告訴曾母,你兒子殺人了!曾母開始有點心虛了,但還是能故作鎮定地織着布,又一會,又一個同鄉告訴曾母,你兒子殺人了!曾母驟然緊張起來,因爲怕被牽連,一個慈母也不顧詢問兒子的生死了,爬梯翻牆逃去了!

這個字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麼

1.“曾”字讀zēng時,有意思爲:竟,竟然<副詞>。多用於古代文言文中。如:而計其長曾不(明,魏學洢《核舟記》)【此句中“曾”是“竟然”的意思,故讀zēng】。

2.“曾”字讀zēng時,有意思爲:從來,一直<副詞>。多用於古代文言文中。如: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3.(副詞)豈,難道。

4.(動詞)通“增”,增加。

5.(名詞)指隔兩代的親屬:曾孫,曾祖父等。

成語

得未曾有 (dé wèi céng yǒu)

解釋:指前所未有,今始得之。

出處:《楞嚴經》卷一:“法筵清衆,得未曾有。”

示例:承先生封都給我回信,於“小鬼”實在好像在盂蘭節,食飽袋足,~了。★魯迅《兩地書·七》

高曾規矩 (gāo zēng guī jǔ)

解釋:高曾:曾祖。祖宗留下來的成法。

出處:《後漢書·班固傳》:“商修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規矩。”

似曾相識 (sì céng xiāng shí)

解釋:好像曾經見過。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

出處:宋·晏殊《浣溪沙》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示例:文淑忽然驚喜地想到,她看見了一張~的黑黑的臉。★巴金《火》第三部

曾不慘然 (céng bù cǎn rán)

解釋:竟不覺得慘痛。

出處: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古者以天下爲主,君爲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爲天下也;今也以君爲主,天下爲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爲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

曾參殺人 (zēng shēn shā rén)

解釋:比喻流言可畏。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示例:這冤怎申,硬疊成~。★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

曾幾何時 (céng jǐ hé shí)

解釋:曾:曾經;幾何:若干、多少。纔有多少時候。指沒過多久。

出處: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補官揚州,公得謝歸。曾幾何時,訃者來門。”

示例:~,他自己去做了一個小小的官兒回來,而他又勸我去學法政了。★郭沫若《少年時代·反正前後》

曾經滄海 (céng jīng cāng hǎi)

解釋:曾經:經歷過;滄海:大海。比喻曾經見過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裏。

出處:《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唐·元稹《離思》詩:“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示例:老兄是~,車皮底下也呆過三天三夜,這一點擠,而且不過兩個鐘頭,不算什麼,算不了什麼。★茅盾《一個夠程度的人》

曾母投杼 (zēng mǔ tóu zhù)

解釋: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爲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示例:聯以不明,雖有~之疑,猶冀言者不信,以爲國福。★《三國志·吳書·孫權傳》

曾無與二 (céng wú yǔ èr)

解釋:獨一無二,沒有比得上的。

出處:晉·劉琨《勸進表》:“億兆攸歸,曾無與二。”

示例:於時武皇之胤,惟有建興,衆望攸歸,~。★《晉書·賈胥傳》

曾子殺彘 (zēng zǐ shā zhì)

解釋:彘:豬。曾子殺豬。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則。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詳細字義

〈形〉

1. 重。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關係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at-grandchildren and great-grandparents]

自此而曾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曾元時不分。

計高曾之時。

視高曾之時。

高曾時爲一戶者。

2. 又如:曾翁(稱他人的曾祖父)曾玄(曾孫和玄孫)

3. 謙詞。猶“末” [I]

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左傳》

4. 又如:曾臣(末臣)

5. 高舉的樣子 [high]

[鳳皇]曾逝萬仞之上。——劉安《淮南子·覽冥》

〈動〉

1. “增”的本字。增加 [increase]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下子》

曾欷歔餘鬱邑兮。——《楚辭·離騷》

2. 又如:曾思(反覆思考)曾折(曾撓。屈曲貌)曾益(增加,增強)曾巢(在高物上架巢)曾逝(高飛遠去)

〈副〉

1. 乃,竟 [actually]

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湯問》

曾不能疾走。——《戰國策·趙策》

曾不慘然。——清· 黃宗羲《原君》

長曾不盈寸。——明· 魏學《核舟記》

2. 表示相承,相當於“則”、“是”、“就” [then]

我曾無閭里之聞,窮巷之知者何?——《淮南子》

3. 表示疑問,相當於“何”、“怎” [what]。如:曾奈(怎奈)

〈名〉

1. 姓

2. 另見 céng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