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出處是哪

來源:趣味百科館 2.55W

落第自勉聯。出自蒲松齡“落第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譯文:有志向的人,做事都會成功,就像項羽破釜沉舟,最終的百二秦關都歸於楚;有苦心的人,天也不會辜負他,就像勾踐臥薪嚐膽,僅以三千越甲,吞併了吳國。

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出處是哪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描寫的是勾踐。原文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做事都會成功。就像項羽破釜沉舟,最後的百二秦關都歸屬於楚國。

苦心人,天也不會辜負他。就像勾踐臥薪嚐膽,僅以三千越甲,吞併了吳國。勾踐(?-前464年),本名鳩淺(越國與中原各國語言不同,音譯爲勾踐)又名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

因其“臥薪嚐膽”的典故,勾踐如今已經成爲中華民族不懼怕失敗與屈辱,敢於拼搏的楷模形象。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

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

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爲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

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臥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裏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嚐嚐苦膽。

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與命運同甘共苦,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越國本已亡國,但憑著勾踐等君臣忍辱負重、從大處著想,結果非但越國得以保全,最後一雪前恥,率領越軍(此處“三千越甲”爲虛數,並不一定是指3000名越國士兵)反滅了吳國。並挾滅吳的餘威渡淮北上,與諸侯會盟,終於成就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夢。“精誠所至,金石爲開”,越國臣民的堅忍得到最終的成果。

“三千越甲可吞吳”出自哪?寫出全句。謝了

三千越甲可吞吳出自吳恭亨(清)《對聯話》記載,此聯爲抗清名將金聲(字正希)所作。原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譯文:有志氣的人做事終究會成功的,就象項羽破釜沉舟那樣,秦朝的雄關最終是屬於楚國的。

苦勵心志的人,天也不會辜負他,就像勾踐臥薪嚐膽,僅用三千兵馬,就滅亡了吳國。這兩句分別描述了項羽滅秦成西楚霸王故事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的故事,也寓意着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擴展資料: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故事:越國是大禹的後裔,出自於夏朝少康的兒子無餘。少康派無餘在會稽掌管大禹的祭祀。

二十多代後傳到勾踐。越國在春秋時代相對落後。越王勾踐崛起爲春秋五霸之一,勾踐之前的越王都默默無聞,勾踐之後的越王也沒有成就可言,所以勾踐在越國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吳越兩國交戰,越王勾踐派出一幫死囚,排成三隊,來到陣前,把劍架在脖子上說:“兩國國君出兵交戰,下臣觸犯軍令,在君王的隊列之前顯示出無能,不敢逃避刑罰,謹自首而死。”於是都自刎而死。(越王勾踐真夠野蠻,所以春秋時齊國、晉國視楚國爲蠻夷。

楚國視吳國爲蠻夷,吳國視越國爲蠻夷,此謂鄙視鏈。)吳軍個個看得目瞪口呆。越軍趁機衝殺過去,吳軍大敗。

闔閭的腳趾受了傷,不久後去世。闔閭的兒子吳王夫差兩年後興兵爲父報仇,打敗越國,將越王勾踐包圍在會稽山。勾踐派文種給夫差手下的太宰伯嚭行賄。伯嚭勸說夫差接受了越國求和。

吳王夫差收兵回國。越王勾踐回國後,日夜渴盼報仇。他將一個苦膽吊在飯廳裏,每次吃飯都要嘗一下苦膽的苦味,對自己說:“勾踐,你忘記了會稽山的恥辱了麼?”(成語“臥薪嚐膽”的由來)越王勾踐親自耕地勞作,越王夫人親自紡織,和百姓同甘共苦。七年後想要興兵吳國報仇。

逢同勸阻說:“時機未到,我國剛富足了一點,就整修軍備,吳國知道了,我國的災難就要來了。”勾踐說:“對極了。”(要耐心等待時機)又過了五年,勾踐問范蠡(傳說中西施的情郎):“吳王已經殺了伍子胥,可以動手了麼?”范蠡說:“還不行。”(還是要耐心等待時機)第二年夫差北上會盟,吳國內只留下老弱殘兵,勾踐再次詢問范蠡,范蠡說:“行了。

”於是越王勾踐進攻吳國,殺死了吳太子。吳王夫差派人送重金求和,考慮到越國還不具備滅亡吳國的實力,勾踐答應了求和。(分階段達成目標)幾年後越國再次攻打吳國,吳國兵敗,勾踐想把夫差流放一個海島上。

夫差覺得沒有臉面,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後悔不聽伍子胥之言,讓自己落到這個地步。”於是拔劍自刎,吳國滅亡。

勾踐安葬了夫差,殺了吳太宰伯嚭。勾踐北上與齊國、晉國等在徐州會盟,周王派人送給勾踐祭肉,稱他爲諸侯的領袖。越王勾踐號稱霸王。

三千越甲可吞吳 是哪首詩裏的

出處:出自清代蒲松齡的《百二秦關終屬楚》。全詩原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白話譯文:有志氣的人做事終究會成功的,就象項羽破釜沉舟那樣,秦朝的雄關最終是屬於楚國的。上天是不會辜負有志氣的人,就象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那樣,最後率領三千越甲就可以滅亡吳國。“百二秦關”或“百二雄關”古代通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秦國領地。漢代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用“秦孝公據崤(xiáo)函(hán)之固”來說明秦國憑藉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和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的天險立國。

“百二雄關”或“百二秦關”常被後人作爲形容一個地區地勢險要的典故來引用。元曲家馬致遠在《蟾宮曲·嘆世》裏有“咸陽百二山河,兩字功名,幾陣干戈”的詞句,指漢王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爲了爭奪有天險可憑藉的“百二山河”(秦國領地),興起許多勞民傷財的戰爭禍事 。擴展資料:相關典故:臥薪嚐膽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

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臥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裏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

每天吃飯時都嚐嚐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與命運同甘共苦,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三千越甲可吞吳越國本已亡國,但憑着勾踐等君臣忍辱負重、從大處着想,結果非但越國得以保全,最後一雪前恥,率領越軍(此處“三千越甲”爲虛數,並不一定是指3000名越國士兵)反滅了吳國。

並挾滅吳的餘威渡淮北上,與諸侯會盟,終於成就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夢。“精誠所至,金石爲開”,越國臣民的堅忍得到最終的成果。

三千越甲可吞吳全詩

全詩內容如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其實這並不是一首詩,而是一副對聯,是蒲松齡爲了勉勵自己所作。

【譯文】有志氣的人做事終究會成功的,就像項羽破釜沉舟那樣,秦朝的雄關最終是屬於楚國的。上天是不會辜負有志氣的人,就像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那樣,最後率領三千越甲就可以滅亡吳國。一、不難看出這幅對聯中是包含典故的,我們來看看包含了哪些典故【破釜沉舟】這個典故出自秦末的鉅鹿之戰。當時秦國將領圍攻鉅鹿,項羽率楚軍前去營救,但是他們之間兵力相差太大,於是項羽帶領兵士渡過漳水後,命士兵把做飯的鍋打破,把渡河的船鑿爛沉入水底,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楚軍以一當十,最終大破秦軍,取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

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臥薪嚐膽】這個典故是關於春秋時期的。那時吳王夫差憑着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越國兵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

吳王爲了羞辱越王,就讓他去當馬伕,這對一個一國之君來說,實在是一種侮辱,越王心裏很不服氣,下定決心必須要回到自己的國家。於是他裝作很順從的樣子,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十分忠心,最後就允許他回到越國。回到越國後,爲了洗刷恥辱,越王每一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嚐一下,爲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

後來經過十年的努力,越國也變得兵強馬壯,最後一舉攻下吳國,成爲了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由此可以看出,蒲松齡用這兩個典故,其實就是想勉勵自己,得下定決心、發憤圖強地去學習。二、蒲松齡是在什麼樣的情形下需要用這樣一副對聯來勉勵自己呢?其實,這是蒲松齡在科舉屢次不中、極度落魄的時候寫的。

對於蒲松齡其實我們應該都不陌生的,他寫的《聊齋志異》就很受歡迎,他也因此得了聊齋先生這個名。蒲松齡是個很有才華的人,可不知道爲什麼,科考次次落榜,但即使這樣他也沒有灰心,還是在勉勵自己學習,可能就是因爲這樣才能寫出《聊齋志異》這麼優秀的作品吧。其實,蒲松齡的這幅對聯也是在告訴我們,學習不可浮躁,只要能夠堅定意志,就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寫這幅對聯就像是現在我們發朋友圈給自己打氣是一樣的,只不過方式不同而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