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兩次進藏工作歷時十載嘔心瀝血

來源:趣味百科館 9.8K

孔繁森。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29日),男,漢族,中共黨員,山東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孫。

他18歲參軍,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誰兩次進藏工作歷時十載嘔心瀝血

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爲國家幹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捨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志。 孔繁森同志是優秀共產黨員,焦裕祿式的好乾部、時代先鋒、領導幹部的楷模、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1988年,山東省再次選派進藏幹部,組織上認爲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經驗,便決定讓他帶隊第二次赴藏工作。進藏後,孔繁森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到任僅4個月的時間,他就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國小,爲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奔波操勞;爲了結束尼木縣續邁等3個鄉羣衆易患大骨節病的歷史,他幾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採集水樣,幫助羣衆解決飲水問題;瞭解到農牧區缺醫少藥的情況後,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藥,工作之餘就給農牧民羣衆認真地聽診、把脈、發藥、打針,直到小藥箱空了爲止。

這表現出孔繁森心甘情願爲人民服務。1992年,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強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崗鄉的地震廢墟上,還領養了3名藏族孤兒——12歲的曲尼、7歲的曲印和5歲的貢桑。收養孤兒後,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爲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義獻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鮮血蘊含着孔繁森對藏族孤兒深深的愛。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爲阿里地委書記,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將繼續留在西藏工作。面對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選擇,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處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爲“世界屋脊的屋脊”。

這裏地廣人稀,常年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最低溫度達零下40多攝氏度,每年7級至8級大風佔140天以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許多人望而卻步。可是,1993年春天,年近50歲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書記後,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全地區106個鄉他跑遍了98個,行程達8萬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處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在孔繁森的勤奮工作下,阿里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

他爲了制定把阿里地區的經濟帶上新臺階的規劃,準備在最有潛力的邊貿、旅遊等方面下工夫。爲此,他曾率領相關單位,親自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進行邊境貿易考察。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

兩次進藏工作的是誰

兩次進藏工作的是援藏扶貧幹部王海洋。王海洋兩次進藏,2009年,他大學入伍,進藏執行任務並榮記“三等功”。

2016年,從江蘇海洋大學畢業的他報名進藏大學生專招計劃,入選後成爲拉薩市尼木縣基層公務員,4年多一直撲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他還說服女友進藏創業,共同幫助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在西藏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全區實現整體脫貧的歷史進程中,王海洋個人也榮獲了拉薩市脫貧攻堅貢獻獎、縣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了一段保家衛國、建設邊疆的新時代青年故事。好男兒,就要保家衛國。對於王海洋而言,第一次與西藏結緣,是難忘的參軍入伍經歷。

2009年11月,正在無錫求學的王海洋報名參軍,遠赴西藏,成爲一名保家衛國的武警戰士。2010年4月底,王海洋被派往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執行重要任務。在一次執行任務中,他被挑選爲一線作戰人員編入抓捕組,並圓滿完成任務,火線榮記“三等功”,成了當時全營參與此次任務中唯一立功的義務兵。

憑藉出色的表現,2011年10月,王海洋成爲一名共產黨員。2年義務兵後,王海洋返回學校繼續完成大專學業。按照國家大學生入伍有關政策和本人意願,王海洋升入江蘇海洋大學法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繼續深造,用2年時間讀完4年的主幹課程。

戴着軍功章重返校園的王海洋,在同學們眼裏,是個既嚴厲又親切的“兵哥哥”,他退伍不褪色的“軍人風範”也影響着身邊的人。2016年7月,剛大學畢業的王海洋聽說江蘇高校正在開展進藏大學生專招工作後,義無反顧地報了名。“報名不是一時的衝動,我親眼所見當地的艱苦,人才的稀缺。

作爲一名當代的年輕人,與其碌碌無爲,不如有所作爲。更何況我還是一名軍人、一名共產黨員。”就這樣,王海洋順利通過審覈,再次踏上西藏的土地。

孔繁森的事蹟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兩次進藏,歷時十載。

在黨的召喚面前,在人生的選擇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昇華。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別拉薩赴阿里上任。 越野車載着他,向西急駛而去。車窗外,油畫般的高原景色一幕幕掠過:清澈的拉薩河,奔騰的雅魯藏布江,高聳的雪山,明鏡般的湖水,孔繁森熱愛西藏的山山水水,但此時卻顧不上欣賞這高原美景。

伸向遠方的莽莽蒼蒼的路,多麼像人生之路。回顧過去的路,思謀未來的路,他的心早已飛向了阿里。 孔繁森先後兩次進藏,這時已在高原工作6年。

按說,他現在應該東進返鄉。然而,他卻接受了一項更艱鉅的任務,驅車向西,奔赴自然條件更惡劣的地區,挑起阿里地委書記的重擔。 號稱“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高寒缺氧,氣候惡劣,而阿里又是西藏最艱苦的地區。

那裏平均海拔4500米,空氣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氣溫零下40多攝氏度。民主改革前,野蠻的封建農奴制嚴重束縛了當地生產力的發展,藏族羣衆的生產與生活長期處於原始狀態。民主改革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阿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由於歷史和自然的原因,當地的經濟發展仍比其他地區緩慢,羣衆生活仍比較貧困。

那裏更需要像孔繁森這樣年富力強的優秀幹部。自治區領導同志徵求孔繁森的意見時,他堅決而乾脆地回答:“我是黨的幹部,服從組織安排。” 像這樣的工作調動,孔繁森經歷過多次。每一次,他都把黨和人民的需要作爲自己的唯一選擇。

在西藏工作3年,孔繁森深深愛上了這片壯麗、神奇的高原,深深愛上了這裏的藏族人民。同時,他也深深感受到當地羣衆要求改變貧窮面貌的迫切願望。回到山東後,他曾表示:“我這條命,是藏族老百姓給撿回來的。如果有機會,我願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終生難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奮鬥!” 光陰似箭。

1988年,工作幾經調動的孔繁森已擔任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這時,又一次嚴峻的考驗擺在他面前。 這一年,山東省在選派進藏幹部時,認爲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經驗,便準備讓他帶隊。組織上問他有什麼困難,他還是那句話:“我是黨的幹部,服從組織安排。

”其實,孔繁森心裏很清楚,家裏確有不少困難: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如從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個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動過幾次大手術,體弱多病。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擔又要壓在妻子一人肩上。他不會忘記第一次進藏時家裏的情景,裏裏外外都是妻子操勞。

有一次,她去刨地瓜,五歲的兒子沒人照看,掉進地窖裏爬不上來……孔繁森覺得對不起妻子,對不起孩子。 無情未必真豪傑。爲了黨的事業,孔繁森把對家鄉、對親人的愛深深地埋在心底,把博大無私的愛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進藏後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任職期間,他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的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鄉辦、村辦國小,爲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殫精竭慮。1991年,一次車禍把他摔成了嚴重的腦震盪,顱骨骨折,高燒昏迷。住院治療期間,一天,他得知一所學校發生了問題時,便不顧高燒未退、眼睛充血,騎着自行車趕到學校現場處理。

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這一次,聽說孔繁森要延長在藏時間到阿里工作,有的同志勸他:你是山東的幹部,已經先後兩次進藏,該吃的苦也吃了。憑你的政績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幹得更好、進步得更快。

聽了這話,孔繁森的神情頓時嚴肅起來:“怎麼能說我是山東的幹部呢?我們共產黨員無論在哪裏工作都是黨的幹部。越是邊遠貧窮的地方,越需要我們爲之去拚搏、奮鬥、付出,否則,就有愧於黨,有愧於羣衆。” 孔繁森是一個感情豐富、興趣廣泛的人,喜愛讀書、寫詩和攝影。眼前這一切,使他激動不已。

爲了祖國西南邊陲這神聖的土地,多少先輩曾在這裏奮鬥拚搏、流血犧牲。如今,黨把自己派到這裏,這是多麼光榮而又艱鉅的使命。一種崇高的責任感和神聖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進入阿里地界,孔繁森的調查研究也開始了。當天夜裏,他風塵僕僕地到達措勤縣委所在地。

關於孔繁森的事蹟

孔繁森事蹟也許,歲月能改變山河,但歷史將不斷證明,有一種精神永遠不會失落。崇高、忠誠和無私,將超越時空,成爲人類永恆的追求。

也許,時間會沖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爲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兩次進藏,歷時十載。在黨的召喚面前,在人生的選擇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昇華。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別拉薩赴阿里上任。 越野車載着他,向西急駛而去。車窗外,油畫般的高原景色一幕幕掠過:清澈的拉薩河,奔騰的雅魯藏布江,高聳的雪山,明鏡般的湖水,孔繁森熱愛西藏的山山水水,但此時卻顧不上欣賞這高原美景。

伸向遠方的莽莽蒼蒼的路,多麼像人生之路。回顧過去的路,思謀未來的路,他的心早已飛向了阿里。 孔繁森先後兩次進藏,這時已在高原工作6年。

按說,他現在應該東進返鄉。然而,他卻接受了一項更艱鉅的任務,驅車向西,奔赴自然條件更惡劣的地區,挑起阿里地委書記的重擔。 號稱“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高寒缺氧,氣候惡劣,而阿里又是西藏最艱苦的地區。

那裏平均海拔4500米,空氣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氣溫零下40多攝氏度。民主改革前,野蠻的封建農奴制嚴重束縛了當地生產力的發展,藏族羣衆的生產與生活長期處於原始狀態。民主改革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阿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由於歷史和自然的原因,當地的經濟發展仍比其他地區緩慢,羣衆生活仍比較貧困。那裏更需要像孔繁森這樣年富力強的優秀幹部。

自治區領導同志徵求孔繁森的意見時,他堅決而乾脆地回答:“我是黨的幹部,服從組織安排。” 像這樣的工作調動,孔繁森經歷過多次。每一次,他都把黨和人民的需要作爲自己的唯一選擇。 在西藏工作3年,孔繁森深深愛上了這片壯麗、神奇的高原,深深愛上了這裏的藏族人民。

同時,他也深深感受到當地羣衆要求改變貧窮面貌的迫切願望。回到山東後,他曾表示:“我這條命,是藏族老百姓給撿回來的。如果有機會,我願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終生難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奮鬥!” 光陰似箭。1988年,工作幾經調動的孔繁森已擔任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

這時,又一次嚴峻的考驗擺在他面前。 這一年,山東省在選派進藏幹部時,認爲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經驗,便準備讓他帶隊。組織上問他有什麼困難,他還是那句話:“我是黨的幹部,服從組織安排。

”其實,孔繁森心裏很清楚,家裏確有不少困難: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如從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個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動過幾次大手術,體弱多病。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擔又要壓在妻子一人肩上。他不會忘記第一次進藏時家裏的情景,裏裏外外都是妻子操勞。

有一次,她去刨地瓜,五歲的兒子沒人照看,掉進地窖裏爬不上來……孔繁森覺得對不起妻子,對不起孩子。 無情未必真豪傑。爲了黨的事業,孔繁森把對家鄉、對親人的愛深深地埋在心底,把博大無私的愛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進藏後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

任職期間,他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的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鄉辦、村辦國小,爲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殫精竭慮。1991年,一次車禍把他摔成了嚴重的腦震盪,顱骨骨折,高燒昏迷。住院治療期間,一天,他得知一所學校發生了問題時,便不顧高燒未退、眼睛充血,騎着自行車趕到學校現場處理。

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這一次,聽說孔繁森要延長在藏時間到阿里工作,有的同志勸他:你是山東的幹部,已經先後兩次進藏,該吃的苦也吃了。憑你的政績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幹得更好、進步得更快。聽了這話,孔繁森的神情頓時嚴肅起來:“怎麼能說我是山東的幹部呢?我們共產黨員無論在哪裏工作都是黨的幹部。

越是邊遠貧窮的地方,越需要我們爲之去拚搏、奮鬥、付出,否則,就有愧於黨,有愧於羣衆。” 孔繁森是一個感情豐富、興趣廣泛的人,喜愛讀書、寫詩和攝影。眼前這一切,使他激動不已。

爲了祖國西南邊陲這神聖的土地,多少先輩曾在這裏奮鬥拚搏、流血犧牲。如今,黨把自己派到這裏,這是多麼光榮而又艱鉅的使命。一種崇高的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