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幹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2.83W

放風箏;掃墓;踏青;盪鞦韆;鬥雞。清明,節氣,清明節的簡稱,原爲二十四節氣中“春雨驚春清谷天”中的第五個節氣,後來兼併了寒食的習俗:清明時節雨紛紛。

見《荀子·解蔽》:“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

清明節幹什麼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爲寒食節,前二天爲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爲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2)。

放風箏: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

掃墓: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纔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盪鞦韆: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

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鬥雞: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爲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

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清明節是幹什麼的節日

清明節主要是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放風箏的節日。清明節不僅是我們國家重要的傳統節日,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清明節與春節、中秋節、端午節並稱爲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幹什麼的節日清明節又叫做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主要源於上古時期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禮俗。其主要的兩大習俗活動是掃墓祭祖和踏青郊遊。清明節主要爲每年公曆的4月5日前後,多在4月5日。根據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來推算,當斗柄指向乙位(太陽黃經達15度)的時候,就是清明節氣。

一般來說,古時候的清明節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前10天至後10天,一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之久。延續至今,已經變成了清明節當天的活動。掃墓祭祖主要的流程分爲兩部分,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一般會在清明節上午出發,在下午的時候結束。清明節踏青郊遊的風俗活動主要源於三月三的上巳節,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踏春,即爲春日郊遊。踏青主要源於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

除了墓祭祖和踏青郊遊之外,清明節的風俗活動還有放風箏、植樹、插柳、拔河、盪鞦韆、鬥雞、射柳、蹴鞠等一系列習俗。其中,放風箏是古時候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

清明節人們都做什麼事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1、放風箏: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

2、掃墓: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纔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3、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4、盪鞦韆: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拴上彩帶做成。

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5、鬥雞: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爲止。

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除此之外還有:蹴鞠、插柳、植樹、射柳、蠶花會等。

擴展資料: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爲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

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爲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爲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清明節要幹什麼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和祭祀節日。在這個緬懷先人的節日裏,我們又需要做什麼呢?下面我主要介紹的是我家鄉這邊的習俗。

這是清明節最重要的一件事,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現在因爲禁火,一般不燒紙錢,文明掃墓。掃墓的方式。清理完墳墓環境後(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拜祖先。

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祭品的話可以是鮮花、紙花(或布花)、紙錢冥幣(不燒)。掃墓時間上我家鄉一般在清明節左右去,不一定非要清明節當日去。

做清明粿,也被叫做青團,主要用糯米粉製成,經青艾(草頭汁)調和而呈綠色糕團,一般爲豆沙餡或芝麻餡。食用時保留了寒食的習慣。撒驅蟲粉。

清明以後,蚊蟲也多了過來,一般沿牆壁撒一圈。做一桌豐盛的菜來祭祖,一般在祠堂進行,屬於集體活動。

打掃衛生,把家裏打掃的乾淨整潔,迎接節日的到來。孩子們有自己的遊戲和活動。比如:放風箏,盪鞦韆等。

清明節人們都做些什麼?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

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爲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要幹什麼?

放風箏: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家長可以在踏青時選擇空曠的場地,爲孩子準備風箏,讓孩子在春暖花開之時盡情地奔跑。

盪鞦韆:鞦韆本是在樹椏枝爲架,用彩繩纏繞而成,現代多用繩索加踏板製成,多爲兒童所喜愛。

插柳:隨着柳條返青,人們喜歡將柳條折下,圈戴在頭上,或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寓意防擾辟邪。掃墓:每年清明,人們都會身着素衣,去山中或者墓園探望過世的親人。他們剷除雜草,清潔墓碑,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捧花,低聲細訴對親人的思念。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家長可以趁着清明的小長假帶小孩到植物園、溼地公園或者城郊的小山林等地方踏青,讓孩子親密接觸大自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