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爲什麼吃青團

來源:趣味百科館 6.83K

清明節爲什麼吃青團的答案是:延續寒食節禁火、冷食的習俗

清明節吃青團主要是爲了延續寒食節禁火、冷食的習俗。吃青團是清明節的地方風俗之一,是流行於江浙滬一帶的時令食物,這種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

清明在我國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在清明的不斷髮展和變化當中形成了許多的文化,清明節又叫寒食節,寒食節主要是禁菸吃冷食,而青團就屬於冷食的一種。清明節吃青團主要是爲了延續寒食節禁火、冷食的習俗。吃青團是清明節的地方風俗之一,是流行於江浙滬一帶的時令食物,這種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

清明節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地方習俗。但是現在,基本上這一習俗已經在全國流行開來,人們會在清明節到來之際開始製作青團,以備清明節食用。最早在春秋時期,爲了紀念被火燒死的介子推,於是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而寒食主要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因此人們會在這天準備好糕點,在清明節這天禁火。

關於清明節吃青團,還有一個傳說,那就是清兵爲了抓住太平天國李秀成的大將——陳太平,於是開始大力搜捕。當地的農民爲了幫助陳太平,於是就用艾草加糯米粉做成又香又糯的青團,陳太平吃了青團之後順利逃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於是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就流傳開了。

清明節爲什麼吃青團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裏面專門記載了青團的做法:“搗青草爲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

說明在明清,用來把青團染成青色的是草汁。

具體是什麼草呢?

最主流的用料是艾草。用艾汁做青團,是用艾草的嫩芽榨成汁,與糯米粉混合揉成麪糰蒸熟。由於艾草的生長速度很快,嫩芽只有在清明節前後纔有,到了端午節時就變老了,只能被用來插在門上辟邪,無法榨汁。

用艾汁做的青團帶有一絲淡淡的艾味,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就有了其它用料的青團。

漿麥草是麥田裏一種常見的野草,俗名火燕麥或野子麥,學名是“雀麥草”,和麥子是近親。在麥田發現這種草一定及時清除,因爲它一旦進入麥田就會成爲難以根除的惡性雜草。用雀麥草製作青團的方法和用艾製作青團的方法差不多,將它榨汁之後摻到糯米粉中,加入糖,揉成麪糰,蒸熟即可食用。

馬蘭頭不僅可以用來染色,還可以做成鹹的餡料。通常做法是把馬蘭頭和香乾切碎,再加點肉末一起拌勻做成餡兒。

泥胡菜也叫豬兜菜、苦馬菜、剪刀草、糯米菜、石灰菜、花苦蕒菜、絨球、苦郎頭,曾是南方最常用的製作青團的材料。每年清明前後,浙江桐鄉、德清等地常用泥胡菜和發芽的小麥等原料做成青色糰子。這種糰子叫做甜麥圓子,也叫做甜麥塌餅。

稻田裏的鼠麴草也可以製作青團,在清明節前後最爲鮮嫩,因此也被叫做“清明菜”。它沒有艾葉的刺激性氣味,用它做的青團不苦不澀,清香十足。

浙江麗水會將未開花的清明菜煮熟後瀝乾,放在陰涼處待其發黴,此時的“黴幹清明菜”帶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做出來的青團非常香還很有嚼勁。湖北、重慶、湖南等地則是焯水後剁碎,加入糯米粉、大米粉等原料,做成圓餅的形狀,用當地話叫做“清明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