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來源:趣味百科館 3.04W

​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草等。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爲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1.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爲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2.吃糉子

古時爲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曆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糉糕投入江中,唯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糉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糉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在老北京,糉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糉子"。

3.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因爲二者皆爲中草藥,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因爲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爲“水劍”,說它可“斬千邪”。

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端午節的由來主要有以下說法:1、紀念屈原;2、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3、紀念孝女曹娥。

1、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詩人及政治家,因主張政治改革,觸犯到貴族大臣們的利益,遭到排擠和流放,最後楚國被秦國打敗,屈原悲憤難耐,跳入汨羅江,以身殉國,老百姓爲了紀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爲端午節。

2、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相傳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帶領吳軍殺入楚國首都,將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屍二百,報殺父殺元之仇。後又帶領吳軍滅越國,越國國王勾踐將自身作爲人質押在吳國,伍子胥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後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吳王夫差聽後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將伍子胥的屍體沉於錢塘江中。當地百姓爲了紀念他,便在這一天包糉子、賽龍舟。

3、紀念孝女曹娥。相傳東漢上虞人,曹娥的父親溺於江中,曹娥尋找多日後,仍未找到其父,於是在五月五日的那一天,14歲的曹娥投江尋父。幾天後,曹娥抱着父親的屍體走出江。後人爲了紀念曹娥的孝道,於是便將每年的五月五日作爲節日紀念曹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