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主要採集者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5.98K

《詩經》是產生於中國奴隸社會末期的一部詩集。它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蒐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305首,6首隻存篇名而無詩文的“笙詩”,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主要採集者是誰

《詩經》作者佚名,傳爲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最初只稱爲“詩”或“詩三百”,到西漢時,被尊爲儒家經典,才稱爲《詩經》。《詩經》按《風》、《雅》、《頌》三類編輯。《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爲《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房陵文化中的詩經文化,毫無疑問是非物質文化的範疇。但是在追及到詩經文化是怎樣形成的、是如何傳承的問題的時候,就涉及到了它的物質文化的一面。

比如,詩經文化形成初期的主要人物西周太師尹吉甫,他是房縣人,今天房縣有很多尹吉甫與詩經相關的傳說和故事,有與尹吉甫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如天官墳、寶堂寺等。如果捨棄尹吉甫這個人物、捨棄尹吉甫的傳說和故事、捨棄與尹吉甫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詩經文化遺產的最後結果是不言而喻的。那麼,起碼在實踐上就不能囿於概念,肢解文化遺產,取其一面,而捨棄另一面。

由此,文化遺產的保護,既是個理論問題,也是個實踐問題。理論上不可含混,實踐上不可偏頗。任何實踐要不發生問題,理論的正確、概念的準確,永遠是第一位的。

所以,對尹吉甫與詩經相關傳說和故事,湖北房縣既期望申報列爲《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要注重這一文化遺產保護的雙重實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