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爲詞的詞人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1.27W

辛棄疾。

辛棄疾在蘇軾詞革新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爲“以文爲詞”,具體表現爲多用散文議論法、散文句式、經史子集語彙和典故等等。辛棄疾急於以詞服務於抗金斗爭,需要在詞中更爲明白曉暢地抒發情感、表明政治主張,故又一次變革作詞法。這種創作方法,深深影響了“辛派愛國詞人”。

對此宋人及以後歷代詞論家或有微辭,或稱譽其博大精深。近年來有人指出辛之“以文爲詞”其外表是對音律形式的突破,內核則是源於抒情之需要,尤其是對散文中重“氣勢”的引入,爲詞體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辛之以文爲詞不只是一種純方法而且與內容的擴張有密切關聯,在文體上有突破與解放之功。也有人認爲辛之“以文爲詞”與蘇之“以詩爲詞”一樣,不利於詞的藝術發展,甚至導致了詞體的蛻變。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爲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以文爲詞的詞人是誰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因爲辛棄疾的先輩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並常常帶着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爲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當街遊行示衆,後砍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