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長度單位米起源於哪國

來源:趣味百科館 2.86W

法國。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

國際長度單位米起源於哪國

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爲長度單位——米。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 mm(毫米)×25 mm矩形截面的鉑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爲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爲“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由於檔案米的變形情況嚴重,於是,1872年放棄了“檔案米”的米定義,而以鉑依合金製造的米原器作爲長度的單位。

1688年,英國哲學家和教士約翰·威爾金斯(John Wilkins)提出需要一個十進制的標準的長度單位系統。1675年,意大利科學家提託·李維歐·布拉提尼(Tito Livio Burattini)首次在論文中使用了metro cattolico這個詞,該詞是由希臘語μέτρον καθολικόν(métron katholikón)衍生而來的,意爲“一種通用測量單位”。1789年,法國大革命勝利後,國民公會令法國科學院組織一個委員會來標準的度量衡制度。

委員會提議了一套新的十進制的度量衡制度,並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即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爲標準單位。他們將這個單位稱之爲mètre,後來演變爲meter,中文譯成“米突”或“米”。1791年,該方案獲法國國會批准。

1799年12月10日,法國通過公制系統,開始正式使用米制。儘管地球不規則的表面並不是完美的球形,但法國還是採納了這次測量的結果來確定標準米的長度。日後人們發現,由於誤算了地球的扁率而錯算了弧長,第一個存檔米原器的長度比子午線定義的米少1/5毫米。

但這個長度還是被當作了標準。也因此,最後地球通過極點的周長要比4千萬米多一點(40,007,863m)。1875年5月20日,由法國政府出面,召開了20個國家政府代表會議,正式籤置了米制公約,公認米制爲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同時決定成立國際計量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

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約成員國已有47個。

國際長度單位米起源於哪國?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爲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

爲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樑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

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杆,以此杆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爲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爲“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長度單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釐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拃(zhǎ)、庹(tuǒ)等等。1千米(也叫1公里)=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1拃:表示張開的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兩端間的距離。

1庹:成人兩臂左右平伸時兩手之間的距離,與自身的身高相近。

國際單位制中的長度單位米起源於哪個國家?

國際單位制中的長度單位米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爲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

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把赤道周長的1/40000定爲1千米。

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長度--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是“米”。質量--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是“千克”。時間--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是“秒”。電流強度--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是“安培”。

熱力學溫度--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是“開爾文”。物質的量--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是“摩爾”。光強度--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是“坎德拉”。

長度米起源於哪個國家?

國際單位制長度單位米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一個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提出,長度的基本單位應爲穿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總長度的四分之一,該單位應以古希臘語中的metron一詞命名,後來演變成meter中文叫米。

爲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樑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到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

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杆,以此杆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爲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爲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單位米的提出:1789年法國大革命勝利後,國民公會令法國科學院組織一個委員會來標準度量衡制度。委員會提議了一套新的十進制的度量衡制度,並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即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爲標準單位。

他們將這個單位稱之爲米。1791年,該方案獲法國國會批准。1799年12月10日法國通過公制系統,開始正式使用米制。

國際單位中的米起源於哪個國家?

國際單位制中的長度單位“米”起源於法國。 1789年,法國大革命勝利後,國民公會令法國科學院組織一個委員會來標準的度量衡制度。

委員會提議了一套新的十進制的度量衡制度,並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即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爲標準單位。

他們將這個單位稱之爲mètre,後來演變爲meter,中文譯成“米突”或“米”。1791年,該方案獲法國國會批准。 1799年12月10日,法國通過公制系統,開始正式使用米制。米原器介紹1792-1799年,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樑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

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質原器,鉑杆,以此杆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爲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爲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而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檔案局裏。

熱門標籤